中小型股只要較少的法人與大戶著墨,股價可能就會表現,中大型股則需要較多數的投資人認同,才足以呈現出股價的趨勢

何種條件才能吸引多數投資人認同?當然還是基本面的正向營運狀況,因為中大型股參與的投資人眾多,如果營運正向發展的強度不夠,或是股價已經有所表現,隨時有一大堆準備釋出籌碼的賣壓,當然跌下來也會有不少承接的力量,波動性相對穩定

中大型個股趨勢一旦成形,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雖然波動較小,令喜好波動刺激的投資人覺得乏味,卻有著相對穩定而低風險的特性。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選股像選美,不是選自己覺得最美的,必須是大家都覺得漂亮的才會獲獎

我們無法了解別人腦袋裡想的是甚麼,只能推測某些條件較容易獲得眾人的認同,再從市場現象包括股價表現與籌碼趨勢的觀測,驗證個股是否真的被認同;

甚麼是容易獲得市場認同的條件?當然是基本面的營運好轉,獲利成長的企業,只是若大家都已經看好,股價會被明顯的推升,投資人擔心買在高點而成為最後一隻老鼠,原本正面認同的態度未必能夠持續,股價累積的漲幅與基本面成長的幅度比較是否合理,也是獲得認同的要件之一。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股基本要件是企業具備獲利成長的條件,但仍需要其他條件配合才決定是否適合投資,例如去年的友達(2409),當時獲利成長,本益比很低,如果選股條件設定低本益比、低淨值比加上獲利成長,友達完全可以符合這樣的條件

但問題不在於當時的獲利,而在於未來的獲利難料,對於獲利波動性較大的企業(如友達),有些年份可以大賺,有些年份又會大幅虧損的企業,其實無法以低本益比加上獲利成長就成為投資的條件。

選股除了看財報上的數字,企業過去獲利的穩定性也很重要,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價位置高或低是相對的,有時候覺得股價已經跌了不少,應該可以撿便宜,實際卻是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或是已經累積不小的漲幅,但高價之後還有更高價,股價的相對性,比較的重點是營運狀況,營運若持續衰退,股價只會低還有更低,營運若能持續成長,股價高還有更高。

相對較好的投資機會,是出現於企業營運成長而股價卻下跌,股價表現背離基本面與籌碼趨勢時,投資的風險則在於企業不再成長,股價卻未經合理修正,或是股價正在修正,但還不知道企業的衰退是否已經止穩,這是一些已經脫離成長期的電子股面對的問題。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長期投資要趁好公司遇上特殊事件而跳樓大拍賣時才有好價格,投資原則簡單易懂,實際還有許多細節,對於一般人可能是令人困惑難題,

例如遇到金融危機時,所有股票一起大跌,局勢止穩時也一起反彈,但有些公司股票反彈後卻繼續沉淪,有些就有能力繼續上漲,即使投資人勇敢的在眾人恐慌時逆勢操作,確實可以在危機來臨時買到好價格,但後續結局不一定令人滿意。

機會難得的打折價格是很重要,好公司及正面的企業前景更重要,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的時機與價位影響後續獲利成果,但適當的時機與價位又與許多其他的因素有關,如果未來前景非常樂觀,當下就是好時機與好價位,即使追價買進都合理

不過,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判斷前景好壞不是容易的事,觀察別人怎麼做?觀察別人如何判斷?成為自己如何判斷的參考,而股價如何表現就代表市場共識的觀點,這點是股價技術分析存在的原因之一。

市場共識不一定都對,但多數時候還是有些參考意義,至少長期觀察股價走勢與景氣趨勢是一致的,股市表現也是景氣指標訊號之一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雖然有些複雜的知識,或具備實際經驗,比較有機會可以獲利,不過,有時候只需要一般常識,就可以勝過複雜的研究報告,只是知易行難

例如應該要在眾人恐慌逃離股市時買股票撿便宜,實際真正恐慌時一般人是不敢買的,因為一般人不知道當下的市場恐慌是否真的已是撿便宜的機會,而且會有許多恐嚇投資人的觀點,以雜誌封面或報紙頭條告訴投資人這是災難,要逃難而不是迎接它,或是相反的情況,在股市相對高點區,其實風險不低,投機氣盛卻會被描述成有許多難得的投資機會。

長期投資而言,做很多研究,學習各式投資技巧,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見到明顯效果,因為缺乏一個條件:便宜的股價,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的股市指數漲勢過程,上漲的家數相對較多,下跌的家數少,指數的跌勢過程則相反,上漲的家數少而下跌的家數多,

但如果情況和前述不同,指數上漲,但上漲家數卻不多,反而是下跌家數較多,指數表面與內涵數量表現不一致,可能是少數相對權值較高的個股表現,掩蓋了多數個股的下跌,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應鏈中游的企業,對於終端需求的訊息多半是被動接收,缺貨時被追著跑,忙著擴充產能,需求不振時暫緩出貨而堆積庫存,產能閒置,當景氣下滑,對於企業獲利非常不利,也考驗著企業的營運管理能力。

......

有不少企業的存貨周轉率降至相對偏低水準,這裡看到這樣的現象,企業普遍性的營益率下滑,存貨周轉率下滑(銷貨天數增加),通常與整個產業景氣有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治情勢雖會影響經濟,實際的投資角度考量,應還是以景氣與企業營運為主要依據,但不論當年度財經情勢好或壞,每到五月中還是有520行情的說法

歷史經驗也顯示五月中的台股相對比較穩定,後續要漲或跌多半是從520之後才開始,推測還是有大部分的本地資金,或官股銀行,基金等真正的大戶,存在一定的政治行情慣例手法。

過去的慣例現象例如:2014年的多頭末段行情,是從520前後漲到7月初而結束,2015年的空頭跌勢是從5月初跌到8月底才結束,但中途就是在520前後暫反彈了2周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前景的猜測,像天氣預報一樣,可以知道大概的情況,但不容易精確,也難以預估特定局部區域的即時變化;

小時候住靠山的鄉下,夏季天氣預報常是全台晴朗炎熱,但印象卻總覺得天天在下雨(午後雷陣雨),天氣的預報沒錯,但天天下雨卻也是事實,對於住在山邊鄉下的居民,依賴現代化科學工具(如衛星雲圖)有幫助?或是要有觀察天空雲層與風向的生活經驗比較重要?預報的晴朗炎熱與午後雷陣雨哪一種情況更貼近生活真實?

新聞裡的訊息只能呈現部分事實,而這部分與實際感受可能完全相反,在股市與天氣都一樣,人要面對的是周遭實際的真實情境,股市新聞看起來天天都有股票強勢表現,但實際有許多局部區域正像遭遇午後雷陣雨的襲擊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買回自家股票(庫藏股),理論上對於股價,對股東是有些正面益處,例如減少在外流通籌碼,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等,在投資角度的思考,暫時不管庫藏股對於企業或股東有甚麼好處,而專注在是否是好的投資?

股市裡好的投資要件包括:對的股票,也要是對的價位(才能達到提高報酬率的目的);企業庫藏股標的沒得選,就是要買自家股票,價位選擇的學問就很深奧了,比較常見的庫藏股理由是在股價下跌時說:股價委屈,不過,這是不合邏輯的說法。

在日常商業交易行為裡,買方是殺價的一方,只有賣方才會喊價格委屈,可是股市裡卻是要買(庫藏股)的一方喊委屈?相信這是股市投資裡許多難解的高深學問之一。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價漲跌波動來自於籌碼供需的不平衡,市場上買進的量大過於所賣出的量,股價自然會上漲,若企業總能令人滿意的報酬,越來越多投資者願意繼續持有股票,(股本沒有擴張的前提下)市場上的籌碼供給越來越少,股價的漲勢就成為長期的趨勢

不過,由於景氣具有循環特性,企業獲利無法持續穩定,在獲利可能衰退時期,投資者不一定願意繼續持有股票,使股價隨著獲利情況而有波動現象。

長期投資應盡量在股價回跌時,持有成本較低,讓投資報酬率可以達到較滿意的水準,較可以長期抱住股票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長期投資的角度,存貨的調整期不會很久,可能1~2季就可以回復正常,但這有個前提是,景氣沒有明顯轉差,萬一景氣轉差的速度很快,存貨調整期就會更久

投機角度在股市,相對比較需要判斷市場的心理狀態,是否有過度悲觀或樂觀,是相對謹慎或輕忽風險,若市場普遍較為謹慎,較不易大漲或大跌;

投資角度而言,就不在意市場的心理狀態,而比較專注於企業的營運狀況與價值,股價趨勢與企業營運趨勢大約呈一致的方向。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與股市像是會成長蛻變的生物,蛇會脫皮,樹會落葉,在時節轉換前後,丟掉舊的包袱,重新打造適應環境的能力,萬一景氣面臨衰退再重新成長的調整,投資該做的是暫時冬眠,等待調整告一段落再重生。

投資新手通常可以在股市中獲利,但過一段時間之後,不一定能夠保住獲利成果,基本的原因是情勢改變了,原本有效的投資方法可能會失效,

例如上漲趨勢過程當股價拉回中長期均線,通常可以獲得支撐,是好的進場點,但是當趨勢轉變,中長期均線已不再能夠發揮止跌效果,進場後股價卻繼續下跌,或是依據技術指標,上漲過程若指標落到低檔區,代表跌幅已達一定程度,是即將將開始轉漲的進場時機,不過,趨勢轉變之後,指標落到低檔區卻可能發生低檔鈍化,出現股價持續下跌而指標失靈的現象。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群體社會的現象,跟著群眾一起行動似乎比較安全,當大家仍沉醉於眼前的繁榮,即使個體已經有疑慮或不安,也不太會獨自敲下警鐘,避免被視為害群之馬。

景氣循環源自於整體供需的不平衡,當企業開始感受到衰退,初期並不確定是暫時性的需求下滑,或是較深遠的衰退,若企業自己先承認營運衰退,像是招認經營者自己不夠努力,

初期多半不會承認營運衰退,直到較具指標的企業宣告營運展望下滑,其他的企業才趁機跟進宣告需求下滑,這時候比較不會受到責難,反正是整個產業的問題,不是個別經營的問題。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鴻海的歷史本益比可以看到2012、14、17年分別有三次本益比抬高時期,其中12、14年的股價表現分別搭上iphone5、6的上市,17年是iphoneX上市年份,成長期結束,股價下跌,是很合理的發展。

外資賣超股票,股價下跌就要看壞?若決策必須取決於別人(外資)是否行動,只是顯得盲目,當投資人把焦點放在股價波動上,想像股價漲跌所傳達的意義,會有某些時候像是幻聽幻覺,認知的狀況與現實可能有所差距。

外資連續賣超鴻海,股價大幅下跌,止不住跌勢,是否企業營運有甚麼問題?這是起因於別人行動的疑問,為什麼別人要賣股票?想像別人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資訊,透過股價的下跌而呈現,真的是這樣?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察股市的機會與風險,可以從相對宏觀角度,如匯率、利率、經濟與產業來看,也可以從相對較細微的盤面交易現象變化來看,兩者交互驗證,以推測可能的機會與風險。

盤面交易相關數據,如成交量、量價關係、委買賣資料、法人買賣超、期貨籌碼、漲跌家數......等資料,在風險或機會來臨時,多半會呈現出某種一致性的現象,

例如跌勢出現時,外資賣超現貨、期貨多單減少、空單增加、下跌家數增加,各項數據同時朝負向發展;只不過對於多數一般投資人而言,有些數據資料可能太細微繁瑣,不太容易看出甚麼實質意義,以至於忽略它隱含的風險或機會。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價下跌是提供投資機會,或是顯示該要保守的風險訊號?得先想想產業與景氣情勢,概略區分不同的現象,以判別哪一種情況的機率較高。

股市的修正內涵,就個別股而言,概略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本漲幅較大,修正乖離而回跌到相對合理的價位

另一種是景氣或企業營運衰退(或僅是預期衰退),股價反應基本面及預期而回跌,前者常在高檔以急跌方式呈現,後者多半是經過一段整理等待之後才出現,前者是多頭走勢,有緩漲急跌特性,後者則是完成頭部或整理型態後的下跌。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秀的企業總是能克服困境再創高峰,長期投資而言,趁利空下跌,才有好的投資機會,但跌到甚麼程度才是好機會?

判斷這個問題的能力或經驗,是區分能否成為好的投資者的關鍵;常見的下跌解釋是修正乖離,修正後就可能是好機會。

一般投資人所認知的修正乖離,通常是對於中長期股價均線乖離的修正,這是一種以價格為主的觀察角度,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會失效;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有不測風雲,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一般人會買保險以防萬一;

若發生意外機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保費相對也低,但特定類型的人、職業、行為,被認定為相對具有較高的風險,雖就個別案例而言,高風險不必然會發生意外,但就整體而言,意外的機率比一般情況還高,所以保費較高;這是現代社會面對日常生活風險的思維,面對投資風險,概略也類似。

由於沒有人能預知未來,風險必然存在,投資時若斷言景氣沒問題,跌到甚麼位置可以逢低買......等,都是忽略必然存在的風險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價趨勢通常可以顯示企業營運的變化,中長期而言,企業的成長或衰退,與價格趨勢方向大約一致,但是否因此能夠藉由股價表現,而判斷企業優劣,以做為選股投資依據?

這不是好方法,有些股票單純利用市場心理預期而造成股價波動,並非真的出現基本面營運本質的改變,股價上漲一段時間後就打回原形,依賴股價線圖投機,短期可能獲利,長期可能虧損的機率更高,價格波動無法成為有效的判斷訊號。

另一種情況是投資人藉由股價的優異表現,找到基本面營運好轉的企業,這樣能否降低投資風險?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現象中部分是具有客觀數值可供衡量,例如總市值與GDP比值、企業營收獲利成長率、本益比、淨值比、殖利率等,可以與過去歷史數值比較而評價,判斷股價大約是偏貴或便宜

但是還有部分現象是不容易客觀量化的,例如市場心態,樂觀的時候即使現實數據偏高,投資人也不覺得危險,即使企業獲利乏善可陳,投資人也可以找理由(未來前景樂觀)繼續投資,市場心理是讓投資成為含有藝術成分的重要關鍵。

科學是從現實已存在的事務中理出頭緒,藝術則是憑空創造事物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三月份的出口創新高,較去年同期增16.7%,累計前三月(第一季)出口年增率10.6%,看起來是好消息,股市應該要上漲以反映這樣的好消息?

但是今年第一季的台股呈現區間波動,是背離基本面?對於滿心樂觀期待的投資人而言,這樣的敘述似乎合理

不過人性是:心理樂觀正面期待的時候,所見所想都是正面的,這像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道理,即使真相就在眼前也未必看得見。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息是金雞母下的蛋,長期投資要考慮的是穩定性,重點是金雞母是否健康,而不是某一顆蛋漂不漂亮。

選股是藉由比較不同企業間,各不同層面的條件綜合評比而得到相對適合標的,只比較一兩種條件很難選出合適的股票,但是人性會試圖找尋最簡易,最輕鬆的捷徑,以最快速而有效率的方法達成目的,於是各種簡化的選股篩選與排序列表因應而生,在新聞或雜誌上總能占有一定篇幅與收視率,不過,簡化過程的代價,有可能到不了目的地,或是花費更多精力才達成原本目的。

例如選股簡化成高殖利率的選股,但殖利率不是越高越好,或是低本益比選股,同樣本益比不是越低越好,這些簡化的高低排序,通常都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條件,殖利率才越高越好,選股思考的重點是在前提條件,而不是後一句的越高越好,企業的成長性類似,營運穩定性類似,規模類似,產業條件類似......等各條件相似,才能說殖利率越高越好或本益比越低越好,但實際上幾乎沒有各條件都能夠相似的企業,也就難以說某企業的殖利率比較高,就是比其他企業好,而是各不同條件的企業,各有其合理殖利率(或本益比)。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軟體科技可以幫投資人處理大量的資料數據,但尚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判斷智慧,例如軟體很擅長數據資料的排序,不過有時候排行前幾名的投資標的,不一定會是好的選擇,短時間內漲幅最大的股票,可能回跌的風險相對較高,前一年度表現最好的個股,隔年繼續大幅表現的機率會明顯降低,數據資料可以做好排序,但無法呈現排序背後可能的理由,無法判斷是否適合投資。

以股息殖利率來說,是越高越好?不一定!這個道理可以用一個觀念來解讀,即是巴菲特說的:投資需聚焦於資產未來的生產力,當別人向你承諾短期的暴利,你要學會說「不」。

例如友達(2409)去年獲利很好,配息1.5元是近年來最高數字,殖利率超過10%,對比台積電只有3.2%左右,友達應該是很受投資人歡迎?似乎也沒受到特別關愛,最簡單的理由是,這次配息很好,未來配息卻可能很糟,過去的股息常在0.5元以下,而且目前營收獲利開始下滑,很有可能它未來的生產力下滑,而現在的股息只是短期的暴利。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如果到賣場或百貨公司的空間裡,各種交談或意見看法交流的聲音,如果不仔細聆聽內容,只會感覺是背景噪音,它不妨礙空間裡的各種活動,若想要仔細聽清楚來自於空間內四面八方的聲音,人的聽覺與判斷會無法承受同時湧入的過多訊息,想知道更多卻變成甚麼都聽不清楚。

股市或各種金融市場也類似賣場或百貨公司的空間,是各種資訊匯集,以利於達成交易的場所,會有各種意見的聲音,但多數聲音對於投資人而言,把它當是背景噪音會比較健康,認真聆聽反而有害。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時不只要考慮是當下的現象,還需在時間軸上延伸,思考未來可能的變化,但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就目前可以掌握的資料做合理的邏輯推測,

例如景氣有循環特性,目前可以掌握的景氣數據資料若開始下滑,合理的推測在未來一段時間會走入衰退期,至於是多久之後才衰退?或是衰退幅度如何?股市可能如何表現?得從過去的歷史資料及數據再解讀推測。

上述的邏輯理論簡單易懂,實際投資執行卻不太容易,尤其是時機點的拿捏,太早看壞未來可能錯過行情,太晚才驚覺景氣已改變則可能嚴重套牢,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人眼前看到的企業基本面情況,與股價表現常不會同步表現,可能營收獲利成長,股價卻不漲反跌,或是營收獲利衰退,股價卻不跌反漲,

股價表現與基本面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資訊的時間落差,企業的營收獲利好壞,在資訊尚未公布前就已經底定,但投資人須等隔月才知道營收數字,等一季過完才知道獲利情況,

這段資訊落差的時間,是否形成一般散戶的投資風險?應該不會!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股應該要找營收獲利成長,毛利率營益率上升......等各項基本面表現優異的企業,除了一種情境:剛好企業的優異表現是即將轉為衰退之前的反轉時刻,基本面優異無法確保股價正面表現。

理論上沒有人能事先預知何時是反轉時刻,只不過現實狀況應是有人事先知情,在基本面尚未轉差之前(或是訊息尚未公布前)就開始出脫股票,使得股價表現總能夠領先基本面的變化。

對於一般投資人的困擾是,股價的表現有時候確實是基本面的領先指標,有時候卻不是,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理財有一個重要意涵,是暫時把金錢的效用保留下來,等到未來某個時間再拿出來使用,

一般儲蓄或定存是直接保留現金,未來可以運用的是本金加上一點微薄的利息,由於通貨膨脹現象,資金若採一般儲蓄,在未來的實質購買力可能會下降,原本保留下來的金錢效用將比原始效用還低,

投資則是希望未來可以拿回更多的資金,讓資金的效用高於初始的購買力;投資理財裡重要的關鍵因素是:時間,資金在某一段時間內的購買力增或減,決定了投資理財是否達成預期效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的投資或投機環境背景隨時在變化,有些曾經可以發揮功效的策略或方法,可能因為背景環境改變而不再有效,

例如景氣熱絡時期,市場相對偏好成長股,營運穩定的價值股雖然相對安全,但波動幅度較小,投資所能獲得績效不如成長股來得快速,以致於相對較不受投資人青睞,

但是到了景氣趨緩或甚有衰退疑慮的時候,成長股的成長性消失,由於過去累積相當的漲幅,修正空間也相對較大,這時營運相對穩定的價值型股票又會較受歡迎;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場邊啦啦隊不論如何用力搖旗吶喊,改變不了場內比賽結果,影響的是觀賽者的情緒,改變不了參賽者的實力;

股市的主角是資金與景氣,場邊啦啦隊是官員、新聞媒體,政府官員一定是正面看待市場,對於未來前景維持樂觀,新聞媒體則是歌功頌德與落井下石,激化情緒才有收視率,

觀眾參觀比賽時,有了場邊的啦啦隊,會讓參觀過程更有趣,氣氛更熱絡,但如果是場內參賽者,則必須完全忽略場邊噪音,完全專注於場內賽況,不能受到場邊氣氛情緒的影響。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股是從個不同角度面向進行一系列的比較,選擇一個相對安全,或是找相對具成長潛力,或挑營運相對穩定的個股,若目標方向不一樣,所重視的項目會有所差異。

有兩家企業公布去年財報,剛好每股盈餘(EPS)幾乎一樣,可以拿來對比思考;

一家EPS年增率達50%左右,股價中長期是漲勢,季均線、半年線與年均線依序多頭排列,另一家年增率則為-30%左右,過去的股價相對弱勢,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期的股價高檔逆勢演出,是中長期調整過程裡的小波動,景氣高峰的優異財報與配息,像短期的燦爛煙火,未必能夠長期持續,要更謹慎追蹤的是中長期趨勢的變化。

就股價波動的現象來觀察,大型股的股價的表現,由漲轉跌或由跌轉漲,通常是先經過一段震盪整理,待股價型態成形才轉入下一階段的趨勢

推測這現象的背後理由之一是,大型企業的營運相對具有穩定性,不容易突然嚴重衰退,營運的變化調整相對緩慢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投資人不會很徹底的研究企業營運狀況,或是想研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即使努力研究僅能局限於少數標的,因為即使天賦異稟也難以同時記住30家或更多企業的營運狀況與各個財報細節

但是人總會貪心,特別是進到股市,原始動機不就是為了獲利?希望花最少的時間精力而能夠獲利,

這個動機及貪念,造就了市場上的許多噪音,五花八門的產業趨勢,各種前景看好的必買股票,以各種形式呈現在投資人眼前,或更糟的是過度樂觀,過份誇大前景,讓大戶趁機大賣股票的新聞,都是造成投資風險的重要來源。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由投資人與企業共同組成,人的心理狀態有高低起伏,企業營運有興衰調整,股市波動在高低之間來回震盪是常態,長期維持在相對高價(或低價)區域是異常

對於新手投資人最大的投資風險,是把異常當成是常態,以為繁榮不會消失,以為漲勢可以不斷延續,在相對高檔區進場投資,看到市場崩跌而嚴重套牢才會醒悟。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既定資產最近的價格上漲,永遠都不會是買入的理由。考慮一項資產能產出什麼,而完全不關心它們的每日定價。聚焦於賽場的人才能贏得比賽,勝者不會是那些緊盯記分板的人。

網家(8044)公布去年第4季營運數字,是連續第二季度的虧損,且虧損幅度擴大,但在這之前股價已經從110元左右漲到近期最高達191元,

如果股價會說話,股價說的內容和實際營運狀況不符?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不理會波動,波動可能會影響你。趨勢的波動休息或逆轉,最常發生的情境,就在財報公告前後的利多不漲與利空不跌時

 

中長期投資的考量,不外乎企業的體質,基本面營運狀況等,這些客觀的條件不會因為股市的波動而改變,但即使營運狀況很好的企業,也會在市況不佳時慘跌,令投資人擔心是否營運出了問題,你不理會波動,波動可能會影響你。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容易直接感受眼前事物狀態,忽略那些已存在卻暫時未顯現的現象,因此在股市裡總存在一些財報空窗期間,不論基本面好壞,股價都可能有所表現,甚至有些基本面不佳的股票,只有趁這個機會才能展現活力,

這時期也會有較多正面的趨勢展望(或是想像),只不過產業趨勢容易寫得太樂觀,讓現實的考驗顯得殘酷,當實際營收數字呈現時,驚覺想像與實際的差距過大,股價隨之波動調整。

例如去年漲很兇的光學鏡頭,產業趨勢編織鏡頭數量會隨著應用廣泛而大幅成長,實際檢視1~2月累計營收,光電產業是所有上市產業衰退幅度最大的產業,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