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數據或企業營收很亮眼,股價卻弱勢大跌,可能的原因是原本估值過高面臨修正調整,或是未來景氣即將轉弱,股價領先下跌,前者趨勢可能維持向上,後者趨勢轉向下。
市場樂觀且股價趨勢向上時,每次回跌修正都提供進場機會,趨勢向下時則相反,股價拉回特定均線或看似支撐價位都無法止跌,
看似止跌或支撐價位都可能在短暫反彈後跌破,如果樂觀心態沒有改變,總想趁回跌時進場,會越套越深。
景氣數據或企業營收很亮眼,股價卻弱勢大跌,可能的原因是原本估值過高面臨修正調整,或是未來景氣即將轉弱,股價領先下跌,前者趨勢可能維持向上,後者趨勢轉向下。
市場樂觀且股價趨勢向上時,每次回跌修正都提供進場機會,趨勢向下時則相反,股價拉回特定均線或看似支撐價位都無法止跌,
看似止跌或支撐價位都可能在短暫反彈後跌破,如果樂觀心態沒有改變,總想趁回跌時進場,會越套越深。
投資時總希望找到股價便宜,又能營運成長,且前景樂觀,或說同時具備價值低估、低本益比股、高殖利率、高成長的股票,
但這種具有完美條件的股票並不存在,市場上有很多專業的投資人或投機客,隨時張大眼睛找尋著各種機會,只要股價低估、看起來有機會表現,早就被買走了。
用價值高估、低估,或是高低本益比、殖利率等描述股價狀態,隱含的基本邏輯是存在一個基準價格,才能用來比較是否高估或低估,但實際並不存在基準價格,
市場是藉由價格機制決定資源配置,沒有任一個人能主導價格,而是全體市場參與者透過交易共同決定,
市場群體內有各種不同角度的資訊,理論上可以共同做出較好的決定,所以市場價格所指引的方向具有參考意義,市場通常是對的,能夠預告未來經濟的趨勢,
不過一般人的問題是:如何適當解讀市場現象,並從中獲得有效的決策資訊?
有時候股市的現象是前景預期樂觀、營收獲利成長的股票在跌,基本面普通或甚至衰退的股票在漲,似乎股價表現和基本面沒有正向的關聯,
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時間,短期股價波動和基本面不一定有關,但中長期則會是正相關,所以營運成長的企業股價下跌可能是短期現象,一段時間之後股價就會重回上漲趨勢,
因此短期下跌是提供進場的好機會,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風險是,所謂的短期很難知道實際會修正多久,也無法預估修正多少幅度,太早撿便宜仍可能造成嚴重套牢或虧損。
企業經營績效優異,且持續看好未來的發展,產業仍持續擴張,推測產業趨勢沒有改變,理論是應該趁股價拉回時進場,利用市場大跌撿便宜,這是不受股價修正影響仍保持樂觀的想法,
不過,若是從股市經驗來看,股價會領先基本面表現,股價下跌一段時間之後可能看到基本面不如預期的發展,
在股價開始下跌到基本面變化明朗之前,股價下跌幅度還不大的時候,一般散戶不會察覺市場的危險,有一段時間屬於市場的猜測摸索期,這段期間如何應對市場變化或風險,會影響後續投資成效。
企業公布財報看起來很好,營收獲利成長數字不錯,但股價就沒甚麼反應或甚至還下跌,最直覺的解釋就是不符市場預期,雖然財報數字漂亮,但市場預期更高,所以股價不會漲。
一般投資人常認為企業營收獲利亮眼應該刺激股價繼續上漲,這是危險的想法,
並非是股價和企業獲利無關,而是除了企業獲利之外,股價還同時和其他因素如市場心理預期與資金有關,需要企業獲利加上心理預期同時呈現正向才會讓股價上漲,
股市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個股表現,即使是基本面優異的企業也不是一直漲不停,偶而績優股股價休息時期,可能會有其他個股或類股的輪流表現,
但無法預測何時、何種情況會出現不同的個股或類股調整,只能了解所面臨的風險及可能的機會,觀察市場在面對各種風險與機會時如何表現。
有時候外在看起來對企業營運有負面影響的風險,但股價可能利空不跌,或是市場投資人覺得影響有限而不理會風險,有時候則是企業有許多正面發展的機會,但投資人卻在意某些風險威脅,使得股價受到壓抑,
股市短期波動無法預測,猜測農曆年後股市會不會漲,和猜硬幣正反面的意思差不多,
實際股市許多想法都像是猜測,例如看到股票某一天強勢上漲,可能就猜隔天也會漲,看到股價突破均線,也會猜股價將續漲,或是看到股價上漲,就猜測企業營運有轉機......,
因為無法預知未來,股市裡的決策都有些猜測的成分,只是猜測的背後是否有所依據,是否按照特定邏輯來猜,決定了投資(或投機)的成效。
任何經濟情勢的變化都有企業會受到影響,使營收獲利展現不同的樣貌,而經濟情勢的變化包括需求、供給、流通、勞動、資金等因素,
例如美國碼頭工人是否罷工,會影響運輸相關企業的獲利情況,而資金情勢則會影響所有企業,
股市行情要在整體經濟情勢穩定的情況下才會有較好的發展,如果看到經濟情勢有所變化,就必須考慮股市行情轉變的可能性。
在股市裡需要依據各種數據、訊號來決定,但又不是完全只按照數據訊號,因為隨著市場情勢的變化,同樣的一組數據訊號會有不一樣的意義,
例如本益比多少才合理?在利率較低和利率較高的時期,市場認定的合理本益比並不相同,或是產業成長初期與成熟期的數據也不一樣,
雖然是依照數據來判斷,同時卻還必須事先預期數據變化的可能性。
股市如果不是明顯空頭市場,通常會有主流類股,有資金聚集共同推升股價,而能夠形成主流類股會有些條件,
例如基本面不能太差,具有題材想像空間,籌碼相對不至於太散亂,實際上不論是否成為受到矚目的主流類股,上述這些條件本來就是讓股價上漲的基本條件,
只是主流類股族群背後多半還有大戶主力著墨的痕跡。
股市許多企業營運相關的資訊,包括各種公告與財報、法人大戶與融資籌碼動向等,都放在公開可以查閱的地方,大家都可以看到同樣的資訊,但市場上卻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有樂觀期待前景,也有關注風險疑慮,
因為不同觀點,同時有人買進有人賣出才讓交易成立,而不同的觀點可能造就後續投資績效的差異,
投資人無法知道別人為甚麼決定買進或賣出股票,只能依據自己所收集到各種資訊來判斷投資的機會與風險。
雖然股市每天有漲跌波動,各種報導也總能編出波動的理由,但各種漲跌波動的理由只是一種期待或想像,實際股價不一定具有趨勢方向,
尤其在整體指數呈現區間震盪時期,多數股票都沒有明顯的趨勢方向,這是股市的現實狀況,
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差異是需要仔細思考的部分。
股市裡有許多不同的參與者,股價是由所有參與交易的投資人共同決定,有時候會有特定交易人對於中短期股價的波動發揮較大影響力,
不必然是大戶或外資才會對股價波動造成影響,而是急著交易的人比較容易推動股價,
例如原本限價掛單買不到,但又想趕快買進,只好改價、提高價格就可以優先成交,越多急著交易的參與者,越容易推動股價波動,
股價呈現盤整及上漲或下跌趨勢,可以從線圖很直覺的看出來,只不過在技術線圖上畫線,並不是判斷或決策的好方法,
畫線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波動,無法知道未來會有甚麼進展,股價波動經常會超乎人的預期,突破既有的線性規律,股價經常不會按照線性直覺發展,加上有些投機客逆向思維的操作,使得線型只適合扮演輔助判斷的角色。
在整體趨勢不明期間,容易見到股價出現假突破或跌破的現象,在線圖中看似突破整理區即將展開新行情,實際卻只有短暫突破,很快就回跌,甚至突破後出現帶量長上影線或帶量長黑,成為大戶主力倒貨的陷阱。
股市每個交易日都有波動,但不是每次波動都具有趨勢意義,除了漲勢、跌勢之外,有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停留在某個價位區間來回波動,
原因可能是股價已經累積不小的漲幅,相對顯得太貴而無法再吸引更多資金投資,或是不太確定前景是否足以再推升股價,
也可能是在等待進一步的景氣變化數據,或是也可能趁市場熱絡而有資金正在撤出股市,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使得成交量萎縮。
企業可以擘劃遠大的計畫,投資人可以胡思亂想,但要真正獲利之前還是必須要把錢拿出來,資金(成交量)就是股市裡最客觀的數據,
不過該怎麼解讀還是需要一些經驗與學習,由於股市短線容易受訊息干擾,成交量可能忽大忽小,要以一段期間內的平均值才能顯現出市場的交易實況,因此觀察均量才比較具有參考意義。
如果近期的成交量總是低於一段期間的均量,也就是比起前一段時間的熱絡市況,顯然是有資金退場了,
股市裡應是同時存在樂觀的想法,也有悲觀保守的評估,不過市場會有一些時間總是偏向於樂觀的預期,但隔一段時間又顯得過度悲觀,
市場偏向樂觀期間股市易漲難跌,最後則是達到超漲程度,行情在過度樂觀的想像中落幕,而在跌勢則多半會悲觀達到市場恐慌才結束。
投資人最理想狀況是隨著市場心理的樂觀或悲觀方向投資(投機),只不過市場心理狀態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經濟情勢隨時在改變,現在可以獲利的策略、方法、標的都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變得缺乏吸引力,安全且保證獲利的說法只會是詐騙,
不過市場上還是經常有各種可以穩定獲利的宣傳,例如今年降息,就會看到許多債券基金的推薦廣告宣傳,或是高股息ETF募集熱潮時也有不少宣傳,
在市場繁榮或情勢有利的時候,看到的獲利績效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更重要的是當情勢改變時,能否維持獲利績效?
股市若維持多頭漲勢的時間夠久,很容易在市場形成一種觀點:只要隨時買進,長期持有,不須費太多心思就可以輕易獲利,
這樣的觀點是沒錯,只是不周延,好像在說市場裡放著可以白吃的午餐,隨時可以取用,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
近期可以在新聞看到長期投資為主的巴菲特持續賣出股票,不願繼續長期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