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每個交易日都有波動,但不是每次波動都具有趨勢意義,除了漲勢、跌勢之外,有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停留在某個價位區間來回波動,
原因可能是股價已經累積不小的漲幅,相對顯得太貴而無法再吸引更多資金投資,或是不太確定前景是否足以再推升股價,
也可能是在等待進一步的景氣變化數據,或是也可能趁市場熱絡而有資金正在撤出股市,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使得成交量萎縮。
股市每個交易日都有波動,但不是每次波動都具有趨勢意義,除了漲勢、跌勢之外,有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停留在某個價位區間來回波動,
原因可能是股價已經累積不小的漲幅,相對顯得太貴而無法再吸引更多資金投資,或是不太確定前景是否足以再推升股價,
也可能是在等待進一步的景氣變化數據,或是也可能趁市場熱絡而有資金正在撤出股市,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使得成交量萎縮。
企業可以擘劃遠大的計畫,投資人可以胡思亂想,但要真正獲利之前還是必須要把錢拿出來,資金(成交量)就是股市裡最客觀的數據,
不過該怎麼解讀還是需要一些經驗與學習,由於股市短線容易受訊息干擾,成交量可能忽大忽小,要以一段期間內的平均值才能顯現出市場的交易實況,因此觀察均量才比較具有參考意義。
如果近期的成交量總是低於一段期間的均量,也就是比起前一段時間的熱絡市況,顯然是有資金退場了,
股市裡應是同時存在樂觀的想法,也有悲觀保守的評估,不過市場會有一些時間總是偏向於樂觀的預期,但隔一段時間又顯得過度悲觀,
市場偏向樂觀期間股市易漲難跌,最後則是達到超漲程度,行情在過度樂觀的想像中落幕,而在跌勢則多半會悲觀達到市場恐慌才結束。
投資人最理想狀況是隨著市場心理的樂觀或悲觀方向投資(投機),只不過市場心理狀態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經濟情勢隨時在改變,現在可以獲利的策略、方法、標的都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變得缺乏吸引力,安全且保證獲利的說法只會是詐騙,
不過市場上還是經常有各種可以穩定獲利的宣傳,例如今年降息,就會看到許多債券基金的推薦廣告宣傳,或是高股息ETF募集熱潮時也有不少宣傳,
在市場繁榮或情勢有利的時候,看到的獲利績效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更重要的是當情勢改變時,能否維持獲利績效?
股市若維持多頭漲勢的時間夠久,很容易在市場形成一種觀點:只要隨時買進,長期持有,不須費太多心思就可以輕易獲利,
這樣的觀點是沒錯,只是不周延,好像在說市場裡放著可以白吃的午餐,隨時可以取用,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
近期可以在新聞看到長期投資為主的巴菲特持續賣出股票,不願繼續長期持股?
如果行情出現轉變,哪些股票會先有反應?哪些股票會出現較明顯的波動?
通常是中小型股,因為流動性相對較差,上漲過程不需要太多資金就可以使股價大漲,下跌時少量賣壓就足以壓低股價,
所以當行情轉變或是大戶主力預期行情即將轉變,必須越早動作越能獲利或避開風險,因此中小型股是行情是否轉變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看待股市的表現需區別短線波動與波段趨勢,形成波段趨勢的時候,短線必須能維持漲勢,
但相反的,短線維持漲勢未必代表波段趨勢成形,有時候追價可以帶來後續的獲利,有時候追價卻會追在相對高點而套牢,
差別就在於短線波動與波段趨勢判斷的失誤,看到短線上漲以為行情轉強,實際卻可能是陷阱。
投資是該重視企業前景,但除此之外,企業前景值多少錢?用甚麼樣的價格投資才合理?這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台積電公告認購世界先進的增資股,投資金額達37.39億,想當然是看好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新聞強調的重點是看好產業前景,似乎因此就可以安心投資,
但實際還要重視另一個關鍵:用甚麼價格投資?股價波動會有趨勢現象,即使產業前景看好,當股價出現向下的趨勢也要投資?
股市有景氣基本面的因素,也有資金炒作與市場心理的因素,多半資金炒作與市場心理的影響力更大,
在台股裡可以看到部分個股股價本益比極高,企業長期無法配息或股息殖利率極低,股價仍然可以維持強勢,新聞會替企業編出未來的夢想,
以基本面來看股價漲得沒有道理,但現實是它就是會漲,而且還會有許多投機客追價,
股市整體行情是由市場內所有股票的交易組成,在整體跌勢裡也有個股會上漲,在整體漲勢過程也會有個股下跌,
台股自七月以來的修正走勢過程,經常每天都還有不少股票漲停,因此可以說不管指數如何表現,隨時都仍有獲利機會,隨時可以進場追逐股價?
雖然每天都有個股強勢表現,但能否掌握或合理的提前布局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認為降息使資金環境相對寬鬆將有利於股市,但過去經驗裡降息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股市反而較常呈現跌勢。
降息是資金環境變得寬鬆,但不一定會立即對股市造成正面影響,因為影響股市的因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就可以立即改變原本的股價評估、預期報酬等,
如果是在股價相對較便宜的時機降息,會有較多資金願意投入股市,但在股價相對較高的時機降息,雖然資金成本降低,報酬率也低,就得較謹慎評估,重點並非只是降息,還須同時衡量股價(報酬率)是否合理。
股市判斷的困難點之一是,短期的波動和中長期方向未必一致,短線強勢大漲有時候是趨勢轉強的起始點,有時候卻只是短線波動不具有改變中長期趨勢的意義。
看到聯準會降息後股市大漲,可以視為修正整理結束重新起漲?或只是短線波動?
回顧下半年的幾次大漲,例如今年的7/23, 8/6, 8/7, 9/12這四天漲點超過六百點,是台股漲點的歷史前四名歷史紀錄,全都是在月均線向下的時候出現,沒有因為大漲就扭轉月均線向下的情況,
培養投資的預見能力有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必須採取適當的觀點,不能被短期現象干擾而輕忽其他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多數人看待股市是用近期表現來推測未來績效,期待一切不會改變,實際是近期的績效優劣和未來的表現不一定會是正相關,甚至可能因為近期表現太好,提前把未來的績效反映在股價,使得未來股價表現變差。
股市短線的大幅波動讓投資人覺得充滿機會或風險,真正的投資機會或風險在大幅波動之前就存在,必須能夠看到大幅波動以外的各種影響市場的因素,
雖然股市波動無法預測,無法預知何時會以何種強弱程度,出現何等規模大小的波動,但另一方面卻是可以預見局勢會發生轉變,
景氣會循環,有繁榮也會衰退,股價不會漲不停,也不會跌不停,景氣繁榮時就可以預見後續的衰退,股市漲得夠久漲幅夠大,就可以預見後續會有修正走勢,
只是這樣概略的預見對於投資的幫助有限,必須能夠更接近實際發生情況的預見能力,才會更有效的幫助投資決策。
股市裡向來可以同時找到正面與負面的現象,但投資人會如何解讀?究竟該以哪一個方向解讀?這和投資人的心理預期、經驗、判斷能力都有關,
不過多數人會採取正面方向解讀,誰不希望持股可以持續上漲?誰不希望資產可以持續增值?
尤其是在股市相對高檔區,有一大堆前景樂觀的利多訊息,多數投資人都還抱持樂觀態度,當然期待股市能回到上漲趨勢,只不過這樣的期待會影響客觀判斷的能力,也未必符合市場發展的方向。
若是企業營運衰退,股票市場的期待是只要不再繼續衰退,股價就足以止跌反彈,當股價止跌反彈,市場的期待就變成是營收獲利要能適度成長,讓股價由反彈轉變成為上漲趨勢,
當股價已經是明顯的上漲趨勢,市場的期待是企業要能夠加快速度成長,營收獲利年增率3~5成已經不夠,而是要3~5倍的成長,
投資人的期待由小逐漸變大,當期待變得太難以達成,股價就不容易再繼續維持漲勢。
輝達Nvidia公布獲利仍然大幅成長,不過股價下跌,連帶使台股相關個股也受影響,是獲利成績不夠好?
股價和企業獲利表現有關,但又不是單純獲利成長就可以推升股價,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必須考慮,
如果主導股價的因素從企業獲利轉變成其他因素,就很難按照基本面邏輯推測股價的發展或風險,袖手旁觀通常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在技術分析觀點,中短期內的股價上漲有幾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是屬於多頭漲勢,中短期內上漲之後經過短暫震盪還可以繼續延伸漲勢並創新高,
另外可能是區間的震盪整理,只是在區間波動,上漲達區間上緣就無力續漲,
或也可能是下跌後的反彈,回測前高,回測型態頸線,回測下降的中長期均線等,都可能是反彈的現象,反彈之後還有續跌的風險,
市場裡的投機行為是只要股價炒得動,有人願意追價,不管企業基本面如何,就可以維持市場熱絡,但如果是投資則會有比較多基本面、報酬率、股價是否合理的評估,
多數時候市場裡同時存在投資與投機兩種不同屬性的資金,尤其在多頭漲勢過程,不論是投資或投機理由進到市場都能從中獲利,
但是當股價累積漲幅較大,股價偏高、報酬率下降,會使投資的資金減少,當看到股市在高檔成交量萎縮,要懷疑可能有些資金撤出市場,不利於後續的行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