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選股應該避開營收衰退、產業處於相對低迷調整期的股票,要找營收成長、產業能見度較高的股票,但前者股價相對便宜,後者股價相對較貴,
市場或股價狀態向來就是不完美,有某一項優點(例如營收獲利成長)就會對應某一項缺點(例如股價比較貴),
除了要考慮個股有甚麼條件,還必須考慮投資人自身的著眼點是甚麼,是想要長期投資?或是利用中短期價差投機?另外,還要考慮市場的情境,在不同的市場狀態下,表現的股票屬性也不一樣。
理論上選股應該避開營收衰退、產業處於相對低迷調整期的股票,要找營收成長、產業能見度較高的股票,但前者股價相對便宜,後者股價相對較貴,
市場或股價狀態向來就是不完美,有某一項優點(例如營收獲利成長)就會對應某一項缺點(例如股價比較貴),
除了要考慮個股有甚麼條件,還必須考慮投資人自身的著眼點是甚麼,是想要長期投資?或是利用中短期價差投機?另外,還要考慮市場的情境,在不同的市場狀態下,表現的股票屬性也不一樣。
上週台股漲了近千點,漲幅超過7%,其中約一半是在周五單日貢獻的漲幅,
一般而言,短時間的漲幅過大會遭遇短線賣壓,追價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上周五就有不少個股是開高走低的長黑K線,不過短線的風險不會影響波段的走勢,
如果原本就有波段反彈的機會,短線大漲只是提早實現這樣的機會,技術面觀點仍屬於多頭有利的局面。
陸續有些企業公布營運績效及未來展望,但中短期內的股價波動未必和目前看到的基本面有關,可能企業的獲利衰退,前景仍然保守,股價卻正由低點開始反彈,或是企業獲利成長,前景也還不差,股價卻相對弱勢,
雖然基本面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但並非任何時機環境都有相同程度的影響力。
投資是應該遵循某些原則邏輯,例如依照基本面的狀況來決定是否買進或賣出股票,當股價波動並未依照這樣的邏輯發展的時候,是代表投資邏輯有問題?
思考驅動股市波動的力量大致有幾種,其中之一是資金,資金緊縮的環境較不利於股市表現,利率與匯率是重要指標,還有經濟基本面,包括景氣與企業獲利,如果預期未來會衰退,股市也不易有好的表現,
另外股市的評價也需要考慮,如果股市已經跌至相對較低的價格,即使面臨衰退的壓力,有些企業股價也不一定會再繼續大幅修正,
上述的前兩項屬於趨勢的因素,而股市的評價則視為是價值的因素。
股市經常以外資、投信法人買賣,或是庫藏股、企業相關人買賣股票現象,推斷是否看好企業前景,看好股價未來的表現,
這是可以參考的資訊,卻未必會是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因為股價是所有參與交易的投資人共同決定,如果特定大戶(法人或庫藏股)在買股票,但另外有其他大戶在賣股票,未必會對於股價有正面助益。
股價跌深看起來股價便宜所以值得投資?如果在投機角度,關注的是股價波動,跌深反彈是會有價差的利益,但是否適合投資是另一回事,
股價是考慮投資的因素之一,不過股價是相對較不重要的因素,昨天提到因應所屬產業及企業特性的差異,投資時會有不同的風險判斷,如果風險太高,股價跌深也不適合投資。
一般人會用股價波動的角度來看股票是否便宜,過去股價多高,現在跌到剩多少,所以很便宜?用股價相對位置的比較來判斷,是極不可靠的一種方式,
股價的波動沒甚麼必然可以遵循的規則,長期而言會依照基本面營運情況而波動,
基於這樣的理由,投資時以基本面的情況當作選股的主要依據,可以降低預料之外的股價波動所造成的風險?
原則是對的,不過還是需要考慮一些背景環境或前提條件。
總體經濟、利率、匯率都會影響資產價格,整體股票價格也會受影響,但個別企業受影響的程度不同,這和企業營運狀況、特性、產業等都有關聯,投資要找受影響較小的企業?
不一定,須先想清楚持有股票的著眼點是甚麼,如果是為了股價價差的投機,是應該避開受影響較大,相對弱勢的股票,
不過股價只是中長期投資該考慮的項目之一,還有許多其他應該思考的因素,有時候股價下跌是提供更便宜的投資機會,未來的企業成長及股價上漲潛力才是重點。
股價是基本面的領先指標,許多人會以股價漲跌來推測基本面可能的變化,不過股價短期的波動未必具有基本面的意義,可能前一天大漲隔天又大跌回到原點,短線波動不能當作推測基本面的參考,
必須是一段時間內累積漲跌幅或平均的價格變化才能顯現基本面的意義,必須以較長期的角度來看待股市,才不會因為短期市場情緒波動而誤解股價與景氣關聯,
在股價技術面的型態或中長期均線的表現,相對較能呈現股價及基本面的關聯。
長期而言,股價表現應該和企業獲利情況一致,如果考慮近幾季的企業營運及獲利狀況,有些個股的毛利率、營益率、EPS都創高,基本面看起來還不錯,但股價卻還沒有回到漲勢,基本面和股價表現不同步,有違正常邏輯,
是股價應該跟上基本面的表現,還是基本面會隨著股價而逐漸轉弱?或是有其他因素影響了股市?
除了基本面之外,資金與市場心理因素對股市也有很重大的影響,
股市的短期波動很難掌握,但也不完全是無法理解,有些是透過技術分析或經驗可以概略猜測可能的發展,
近日股市月均線持續向上,即將靠近季線而出現黃金交叉,在經驗上當月線由低點向上與季線黃金交叉的時間點前後,是反彈走勢可能陷入暫時休息的時候,
這不難理解,因為當月線要向上穿越季線,意味短線反彈已經達一定幅度,漲多休息或整理是正常現象。
每逢連續假期或過年長假,或甚至只是寒暑假,會出現高速公路塞車,觀光地區人擠人,各地方攤販商家生意興隆,有些營業額會比平常日成長好幾倍,
但這不是常態,收假之後就會回復平靜冷清的現象,如果要估算這些觀光地區的攤商是不是能賺錢,絕對不能用放假期間所見到的景象來估算,一定要同時考量非假日期間的狀況,
這樣的現象應該不難理解,但是股市裡同樣的現象卻總是讓投資人失去判斷能力。
上市櫃企業第二季及上半年的獲利數字很好,不過股市表現卻很慘,有時候個股的本益比很低,看似已經很便宜但股價還是相對弱勢,有時候是本益比看似很高,股價卻能持續上漲,
基本面數據顯示的是企業已知的營運成果,股價顯示的卻是未來、是投資人還不知道的狀況,對於一般散戶投資人而言,採用基本面的觀點投資股市,有許多盲點需要克服。
即使投資人了解企業基本面,影響股價表現的因素卻不單純只有基本面,市場心理、預期、人性、資金、籌碼等因素對於股價影響程度甚至比基本面還重要,
當企業感受到經濟情勢出現變化時,會在營運方向做出調整,例如感受到供不應求時會擴產、增加資本支出,感受到需求下滑,則減少供給、降低庫存,
但企業的判斷未必正確,營運調整的速度未必跟得上情勢的變化,
所謂『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除了是股市資金流出之後,高估的股票會面臨股價大幅修正的壓力,也會顯示出企業對於前景的判斷有沒有失誤、面臨情勢變化時的應變優劣。
如果企業營收衰退,但股價出現明顯的反彈上漲,投資人願不願意買進?無視於營收的變化,認為股價上漲就有利可圖?或是應該對於股價上漲懷著警戒之心,因為基本面有疑慮?
近期看到不少上市櫃企業的營收年增率由正轉負,但整體指數卻出現反彈上漲,在投資角度應該對於漲勢抱持一定程度的風險戒心,
不過,人性對於事實的認定,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頭腦裡的想像,如果頭腦裡認為未來會變好,即使現在看起來有衰退疑慮,也不一定會影響市場的信心。
如果概略分類股市的個股特性,有一種是成長股,營收獲利都能有一定水準的成長,股價也會隨著基本面而上升,
另一種是價值股,營收獲利的成長性較低,但營運相對穩定,可以配發一定水準的股息,
成長股的配息則相對較低,追求的是股價上升、市值成長的利益,而價值股則是提供較高的股息殖利率,但市值的成長相對緩慢,股價波動空間較小,追求的是股息報酬,
股市有許多需求降溫,庫存調整的訊息,不過上游的晶圓代工如台積電、聯電第二季營收獲利表現依然很好,一般稱是長鞭效應,
終端需求的狀況會隨著供應鏈從下游企業逐漸往上游傳遞,使供應鏈上游企業較晚感受到需求的降溫,
不過股價的表現不會有長鞭效應,投資人一察覺需求狀況有問題,會同時拋售供應鏈裡所有企業的股票,而出現股價已經修正,基本面卻還很好的現象,
企業的營運績效會顯現於股價的表現,所以股價表現好的股票,是值得投資的企業?
股價是一種參考指標,卻不完全正確,解讀股價時還需要考慮其他的重要因素,例如中華電信(2412)或統一(1216)都是營運穩定的好公司,股價也相對穩定,長期投資不會虧損,不過,當指數處於多頭漲勢時期,這樣的企業股價表現遜色,
如果用股價表現來評定是否值得投資,中華電信或統一不是好的股票,以多頭時期股價表現來看,聯電、友達、長榮等個股成為最值得投資的股票?
正常企業的股價和營運基本面狀況會有一定程度的關聯,營收獲利成長就會推升股價,前景展望保守就使股價下跌,而且多半可以維持在一定的本益比或淨值比或股息殖利率區間之內波動,
不過,股市內有些股票未必會符合正常的股價現象,在營運虧損的情況下,獲利前景難以估計,也缺乏本益比或股息殖利率來評估股價,仍可能出現很強勁的漲勢,這種情形所持有的股票沒有報酬率可言,所以無關於投資,參與者追逐的是股價價差的投機。
一般股票投機的價差可能來自於基本面的變化,因為獲利成長也會使股價上漲而出現價差,但不符合正常基本面邏輯的股價價差是來自於籌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