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許多企業獲利很好,股價又經過回跌修正,使得本益比很低、股息殖利率很高,股價看似很便宜,但市場就是不買單,為什麼沒有人覺得股價便宜而應該加碼投資,把股價推升到合理的價位?
市場價格是所有投資人共同決定的結果,包括各種大戶、法人、或各方專業投資人,許多不同觀點共同決定才呈現出市場的價格,理論上是合理的價格,
也許投資人該想的是,為什麼本益比很低才是合理價格?而不是主觀的認為低本益比代表股價便宜。
去年許多企業獲利很好,股價又經過回跌修正,使得本益比很低、股息殖利率很高,股價看似很便宜,但市場就是不買單,為什麼沒有人覺得股價便宜而應該加碼投資,把股價推升到合理的價位?
市場價格是所有投資人共同決定的結果,包括各種大戶、法人、或各方專業投資人,許多不同觀點共同決定才呈現出市場的價格,理論上是合理的價格,
也許投資人該想的是,為什麼本益比很低才是合理價格?而不是主觀的認為低本益比代表股價便宜。
去年(2021年)初台積電由最高679元修正整理至5月中,最低價格是518元,不過較多時間是停留在580~600元附近,至今年初股價再衝高至688元,之後回跌至近期低點560元附近,
以股價技術線型看去年是均線多頭排列的狀態,但今年已經跌破年線,所以今年比較危險,風險比較高?
如果以獲利數字來看,由於台積電的獲利持續成長,今年的本益比是比較低的,更便宜的台積電不是更值得投資嗎?
股市下跌時看到的新聞訊息多半是壞消息,而且壞消息密集出現,使得股市看起來更似下跌有理,會讓投資人擔心前景風險,也擔心損失,而把股票賣在相對低點的位置,
這種把利空(利多)新聞連結到股價表現或前景展望的邏輯,是很容易造成投資失利的方法之一。
股價修正(上漲)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可能是股價太貴,可能是前景展望不佳,也可能單純有投資人需要資金,和股價是否太貴或前景展望無關,而新聞的呈現經常是認定某一項單一理由造成股價下跌,這並不合理,
股價的波動難以掌握,但多半可以維持在某一種評價區間,或是某一種平均範圍內,
例如有些個股股價會維持在一定的本益比或淨值比區間內,多頭時期常維持在區間上緣,空頭時期則較常維持在區間下緣,或是股價維持在季均線或年均線的上下特定乖離幅度之內波動。
究竟股價對於均線的乖離是多少才合理?什麼樣的本益比區間是合理範圍?過去的統計數據是可以參考,但只對於局勢平穩、沒有特殊事件時有效,
技術分析的經驗對於掌握短線股價如何波動不一定有用,但從過去的技術經驗去理解市場的波動,可以讓投資人較不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也不會因為市場編造的漲跌理由而恐慌。
昨天加權指數在早盤大跌超過300點,好像有甚麼重大利空,盤後新聞理由是疫情的因素,真是如此?
先前提到在技術分析的經驗裡,反彈初期可能會在月、季線附近震盪整理,暫時不去想股市短期波動的理由,昨天的下跌並未脫離月、季線附近震盪的範圍內,不須因此而受市場情緒的影響。
什麼是合理的股價?答案沒有定論,在不同的情境所考量的合理價格並不一樣,雖然有本益比、淨值比、股息殖利率,或是EPS、ROE等數值可以當作評估參考,
但終究還是由市場的交易來決定股價,而市場交易又受到投資人的心理態度影響,當心理態度悲觀保守時,優異的獲利、便宜的股價也未必能使股價向上提升。
雖然企業當下的營運狀況、獲利水準是評估股價的重要參考,但另一項關鍵的因素是時間,是較不容易客觀衡量的因素,
整體股市的趨勢一旦成形,都可以延續一段時間,趨勢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改變,
理由包括基本面的因素,例如供需關係的調整,供不應求的狀況,不論是產能新建、供應鍊變化都需要時間,使得景氣擴張(或衰退)可以延續一段時間,
另外是市場心理的因素,在多頭趨勢過程,投資人的經驗是只要在回跌時進場,後續股市都能再創高,心理對未來普遍保持樂觀預期,
一般認為利空之下才有好的投資機會,趁利空大跌撿便宜是很重要的獲利方法,
不過,這樣的說法不完全正確,投資人怎麼能預知後面會不會有利空讓股價跌更多?
如果趨勢轉為空頭,以為大跌讓股價變便宜,實際後續利空消息源源不絕的出現,股價變便宜之後還會更便宜,投資人會擔心股價跌跌不休,怕再不出場就會有更嚴重的損失,心理的恐懼會讓投資人認賠殺出股票。大跌時究竟是準備撿便宜?或是應該立即殺出股票?
受戰爭影響的股市看似要反彈,卻又頻遭到利空衝擊,利空何時才會減少?利空的衝擊有沒有盡頭?
答案是利空不會減少,即使不發生戰爭還是會有其他利空,投資股市就得認清隨時都有壞消息,
但是利空會鈍化,不必然每個壞消息都會造成股市下跌,利空不跌的股市反而更應正面看待,不要期待一個沒有壞消息的股市,而是要在壞消息中找到機會。
重大事件(例如戰爭)影響股市的波動,造成的短時間大跌,看起來像是存在特別高的風險,實際和其他時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對於投資人而言,辨識投資的機會與風險在任何時刻都很重要,即使沒有發生發生戰爭,該避開的風險也不會減少,就算發生戰爭同時也會存在相對應的投資機會。
重大事件會佔據所有財經媒體的報導篇幅,也透過市場波動影響投資人的情緒,讓投資人誤判以為重大事件是唯一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沒有絕對可以獲利,沒有一定安全的股票,有某一項優點存在,就會對應存在某一項缺陷,
例如低本益比的股票看似便宜,其實通常是因為缺乏成長性,或是未來獲利難以估計,相反的,具有未來成長性的股票,股價就會比較貴,本益比較高,
或是股息殖利率也是類似的概念,股息殖利率高可能意味後續的成長性較差,投資時如果要找低本益比、高殖利率的股票,就可能因為成長性不佳使得股價不會漲,而缺乏價差空間,要股價便宜同時股息價差兩頭賺,又是低風險的完美情境在現實中並不常見。
如果想賣股票,不論好消息、壞消息都是賣股票的時機,好消息正好可以刺激股價上漲,而有更好的賣出價格,如果是壞消息,當然要跑得更快,因為一堆急著出場的賣壓會壓低價格,若不趁早出場,只能以更低的價格出貨,
相反的,如果是想買股票,遇到壞消息而大跌,更是應該趁市場恐慌才有更低的價格,市場總是有大跌才是買點的說法,
只是在不同環境,或是不同的個股情況,不一定每次大跌都是買點。
上市櫃去年的獲利很好,今年的配息相對也會有不錯的成長,高股息ETF(0056)去年配息1.8元,在32.4元的價位除息,殖利率是5.5%,與近年殖利率大約相當,
以整體上市櫃企業前三季獲利成長約90%當作基礎,假設今年配息成長50%應還算合理的估計,配息估計達2.7元,
若換算與去年同樣5.5%殖利率,股價將會是49元,而昨天(2/21)收盤還不到34元,所以0056的股價表現比0050好是合理的,這符合近期提到的選股邏輯:營運穩定、能有合理股息的股票會在這時期受到青睞。但這是合理的估計?
如果沒有意外事件干擾,往年年初都是相對比較容易出現漲勢的時候,多數個股容易隨著指數同步上漲,
今年則是有較多個股的差異表現,雖然仍有部分個股在財報空窗期激情演出,但有部分個股即使營收還維持成長,卻已陷入修正走勢,慣例的季節行情消失了?
中長期股價應是依照基本面調整而有合理的漲跌,只是投資人沒有辦法隨時知道企業的營運變化,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看到營運成果,
投資人用什麼角度來理解股市,會影響後續的判斷或推測,而造就投資行為的結果。
以市場新聞的氣氛來看待昨天的股市,指數大跌長黑,外資大幅賣超,又有國際爭端,看起來局勢大亂、前景悲觀?
外資昨天賣超206億很嚴重?1/21日外資賣超達到400億,賣得比昨天還多,有比戰爭更嚴重的事?
假設台股因為農曆年長假休市而剛好避開美國股市大跌,年後開盤回到原本的位置,彷彿沒有經過大跌或大漲的波動,這種情況對於投資人是有利的嗎?
或假設台股封關前跟上美國股市大跌的腳步而下跌,但封關期間美國股市反彈大漲,台股休市而沒跟上漲勢,這種情況對於投資人不利嗎?
一般投資人容易受眼前的股價表現、市場氣氛與情緒的影響,以為跌勢深不見底、未來前景堪慮、再不出場就會有更嚴重的虧損,於是把股票賣在市場最恐慌的時刻,實際股市是有漲有跌的波動,當恐慌賣壓結束就是由跌轉漲的開始,在市場恐慌時刻,投資風險已經相當程度的降低。
投資應該要有一定的邏輯原則,符合條件才買進或賣出,如果條件沒變就保持不動繼續等待,
這些投資的邏輯原則可能是景氣擴張、資金流入、企業營收獲利成長、技術均線或指標向上......等等,會不會有人投資原則裡的條件是:假設遇上股市休市N天就出場?N=3, 5, 7?
這個問題就等同於是在問該不該抱股過年,但實際去找任何一個投資方法的書籍,應該是沒有人會把股市長假休市設定為一種投資的邏輯原則,
上周台積電公布的資本支出及展望比市場預期更好,拉抬股價上漲,讓整體指數看起來表現不錯,不過整體實際下跌家數明顯多過於上漲家數,櫃檯指數跌破季線,扣除台積電的股市仍持續下跌,
以基本面的角度來看,台積電展望樂觀,應該可以連帶使相關供應鏈上下游都維持相對正面的展望,實際除了台積電之外的多數股票相對弱勢,
原因可能是農曆年前的賣壓所致,但除了農曆年前的賣壓之外,也許還有其他風險因素得要考慮。
在整體指數沒有太明顯的漲跌趨勢時,大家預期股市沒有太大的空間,就會說應該要選股不選市,
實際是不論市場狀況如何,任何時刻都應先做好選股的思考,即使是整體上漲趨勢裡也有跌勢的個股,仍需要藉選股能力來避開;
在中長期投資角度,較好的機會、較低的股價都是在股市大跌之後才出現,整體市場表面看起來不適合投資的時候,才是真正選股不選市的好機會。
最近個別股票的差異很大,上市加權指數還沒跌破月線,櫃檯指數已經跌到季線附近,
如果景氣還能維持熱絡,多數企業還能維持成長,為什麼個股的表現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問題隱含著理解股市風險的重要思考角度。
景氣(或資金)數據還沒有改變,但許多個股慘跌,可能原因之一是未來景氣(資金)數據即將開始轉弱,股價領先基本面而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