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波動有其基本面的基礎,但也有部分與基本面關聯性較低的部分
雖然景氣處於復甦階段,應該有利於股市表現,但實際還是有可能出現明顯的下跌
這樣的下跌通常有幾個特色,包括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漲幅,資金情勢調整,原本預期的利多暫已實現,剩下的就是觸發事件來引動跌勢
目前分類:基本&技術觀念 (867)
- Nov 17 Thu 2016 19:53
拉回的情境
- Oct 24 Mon 2016 17:40
價很高量很小
通常觀察外資期現貨同步買或賣,代表其看法方向一致,不過,其中進出的量還是有些差異
如果買超股票現貨的量大,同步作多期貨,推論波段方向確認的程度相對較高
另一個角度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現貨股票的進出量少,可是期貨量卻很大,是否在判斷未來的狀況會具有不同的意義?
- Aug 11 Thu 2016 16:50
下跌帶量
成交量在下殺時才激發而擴增出來,下跌要量縮或是出量才好呢?
一般說正常多頭要上漲而量增,拉回時量縮,但近期上漲沒有量的擴增,下跌才出量,技術角度而言,這不是多頭的現象
有一種情況是下跌到相對低點而爆量,被視為是承接的量,才會是相對正面的訊號;今天如果要以承接量來解讀,恐怕跌得不夠深,量也不夠大,今天的下跌量增暫時不應以承接量來看,而是以籌碼散亂的情況來看
- Aug 03 Wed 2016 20:38
持續調整
投資邏輯一般概略區分為是考慮:資金動能,或是基本面價值及景氣趨勢
若以資金動能角度為主的投資,通常認為只要動能還在,不論價格高或低,後續都存在更高價的機會,投資的風險是來自於資金動能消失
如果是以基本面價值角度,則會相對較在意價格是否合理,過高的價格將帶來較大的投資風險,當股價已經漲多時相對較不願意再追價
- Jul 20 Wed 2016 18:41
股市預言的偏差
股市有多種不同的面貌,有些股票在漲,有些股票在跌,若有比較多股票會漲使得整體指數呈現漲多於跌就成為一種趨勢
在趨勢過程個不同股票的步調也有差異,而有相互背離的表現;背離現象不一定是正面或負面解讀,得視情況而定
在正常景氣狀況下,具有產業地位的股票能夠創新高(如台積電),應該會帶動許多相關企業股票的表現,因為整體需求是由許多相關供應鏈內的企業共同供給產出,既然重要企業有所表現,其他相關企業也會受惠
- Jul 05 Tue 2016 16:07
觀察極端現象後續
台股在上周連續上漲之後,這兩天較為停滯且成交量也萎縮,量價的延續能力還有待觀察
具有量增價漲的延續能力才會是較具規模的波段行情,目前還沒有波段行情的現象
台股的月均量在去年五月有一千億,去年的九月及今年三月的反彈行情都有回升到九百多億,四月之後逐漸萎縮至今是七百多億;成交量處於長期萎縮的現象,技術角度行情仍無法有所期待
- Jun 06 Mon 2016 18:59
背離
股市短期幾天內的波動或成交量的意義有限,必須是延續一段時間的現象才較具有意義
例如上周六的成交量極低,或是5/31的成交量又明顯擴增,各有其環境背景因素,但不具備延續性,一天的擴量或量縮的參考意義不大
因此相對較合理的觀察是看一段時間內的平均狀況,包括均量,均價的變化
- May 19 Thu 2016 19:09
衰退進行中
先前曾經在文章裡提到,從企業的存貨周轉率來看,所謂的庫存調整(其實也就是供過於求,景氣衰退)還沒結束
從去年初到年底各季的財報都一直維持著相對較低的存貨周轉率
最近在看第一季的財報,仍然沒有看到較正面的轉變(就目前所看到的企業財報,雖不是所有企業,但也應有足夠的數量與代表性)
- Apr 26 Tue 2016 20:58
消失的成交量
這兩天股市的成交量萎縮,不過,消失的成交量卻未必是因為大戶(外資)跑掉
舉一個對比的數字來看
4/20成交量有954億,當日外資買進上市股票267億,買進的量占成交量28%
- Apr 24 Sun 2016 23:10
不只是庫存問題
庫存(或產能)升降不是必然做正或負面解讀,而需視相對應的需求而定
在需求旺盛或景氣復甦初期,擁有最多庫存(或最大產能)者,能夠最快推出產品以滿足需求,庫存越多能夠獲得越大的利益;例如房地產景氣繁榮時,有最多土地最多建案的建商可以賺最多
但是景氣衰退時,情況相反,擁有過多庫存者,有最大的負擔,不論是利息支出,設備維護,庫存跌價,等等都讓庫存成為營運的負擔
- Apr 07 Thu 2016 19:38
等待方向逐漸成形
當股市過了一段明顯的上漲(或下跌)時期,通常有一段等待整理期間,可能還跌不太多,但也漲不動
在技術線型常是停留於某兩條中長期均線之間,例如現在指數上有年線與月線,下有季線與半年線
技術角度會說這是上有壓,下有撐
- Oct 13 Tue 2015 20:45
基本面無關?
- Sep 14 Mon 2015 10:17
存貨vs.預期
觀察股市對於訊息的反映,常常會用不如預期,或是超乎預期的說法,究竟是誰的預期?原本的預期又是甚麼?比較的基準是甚麼?
其實在媒體上的不如預期或是超乎預期,可能絕大部分是媒體依照股價表現所編造的詞彙,營收獲利的訊息公佈後只要是股價下跌就會被用上"不如預期"四個字
媒體訊息上所謂的"預期"通常指的是股價,而一般期待是股價應該要上漲,只要股價下跌就叫"不如預期"
- Aug 03 Mon 2015 15:00
不同角度的風險差異
- Jun 16 Tue 2015 10:02
量價輪流創低
- Jun 11 Thu 2015 10:18
融資不是關鍵訊號
- Jun 05 Fri 2015 00:18
獲利最好的跌最兇
投資時總希望找到企業獲利強勁,高度成長的股票
不過,在特定環境時機下,這類股票反而跌最兇
原因是股票漲幅夠大,所有大戶與法人都有這類股票而且都有不錯的帳面獲利,而當市場反轉時,大家急著出場,先跑先贏,因為帳面獲利不錯,隨便賣殺低砍價都還有一定程度獲利
- Jun 04 Thu 2015 10:27
長期,股價是合理的
- May 20 Wed 2015 21:19
殖利率是好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