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分析觀點,中短期內的股價上漲有幾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是屬於多頭漲勢,中短期內上漲之後經過短暫震盪還可以繼續延伸漲勢並創新高,
另外可能是區間的震盪整理,只是在區間波動,上漲達區間上緣就無力續漲,
或也可能是下跌後的反彈,回測前高,回測型態頸線,回測下降的中長期均線等,都可能是反彈的現象,反彈之後還有續跌的風險,
在技術分析觀點,中短期內的股價上漲有幾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是屬於多頭漲勢,中短期內上漲之後經過短暫震盪還可以繼續延伸漲勢並創新高,
另外可能是區間的震盪整理,只是在區間波動,上漲達區間上緣就無力續漲,
或也可能是下跌後的反彈,回測前高,回測型態頸線,回測下降的中長期均線等,都可能是反彈的現象,反彈之後還有續跌的風險,
股市裡向來是風險與機會並存,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但反映到股價的上漲或下跌,則要看多數投資人的注意力是放在風險或機會,市場心態偏向於樂觀或悲觀,對於股價表現也有重大的影響。
觀察近日的股市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不利於股市表現的訊號是成交量,創近期新低量,
技術分析觀點認為量先價行,見到新低量預期後續可能有新低價,就算沒有再破底見新低價,也因為成交量萎縮而不足以推動大多數股票,
股市急跌又反彈之後,常可以聽到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在短線波動角度可能是對的,
8月初急跌是創紀錄的跌幅,如果沒有特殊意外的重大利空,不容易在短期內再看到類似的大跌,
但中長期就很難確定是否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因為中長期的變數很多,包括景氣、利率、政治、國際衝突等等,任何意外都可能讓股市再修正。
漲勢延續的關鍵是下一個接手的買盤是否存在?
在行情最後階段進場的,多半是股市新手,看到大家都可以從股市中獲利,受新聞媒體鼓吹而進場,或是投資詐騙盛行也是新手進場的跡象,當新手進場之後,下一個接手的買盤逐漸消失,行情再延續的空間就有限。
股市新手開始進場時,市場還不會有危險,因為新手也是帶著資金進場,可以讓成交量逐漸擴增,
官方公布最新的經濟成長率預測,第三、四季預測成長率(YOY)分別是3.21%與1.12%,而公布的第一、二季則是6.63%與5.06%,
全年成長3.9%,較五月的預測3.94%略微下修。下修幅度很小看似不會有甚麼影響,投資人該關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的微小下修?
投資人關心的是股票市場,經濟成長率是影響股市的要素之一,思考的方向是經濟預測是否提供甚麼線索,可以提供推測經濟前景的變化,即使只是微小的下修,也代表原本的預期較樂觀,實際不如原本想的樂觀。
在技術分析角度,季均線是股市行情的重要參考指標,下跌時遇到季線可能是止跌反彈的位置,或即使續跌也會先在季線附近暫時震盪之後再跌,
同樣的由下往上漲時遇到季均線也會是重要的壓力位置,可能是反彈的相對高點區,或是如果可以再續漲,也會先在季線附近短暫震盪再漲,這是目前指數所面臨的情境,
不確定能否續漲,但在經過短線反彈之後可能進入季線附近的震盪期,或是部分個股的反彈會遭遇壓力,另一部分個股持續反彈,而有個股差異的風險。
股價的漲勢是由資金推升股價,股價上漲讓市場具有正面信心,並藉由正面的信心再帶來更多資金追價,
資金、股價、信心之間互相影響形成正面循環,造就持續上漲的多頭行情,行情改變的主因則是這幾項因素出現變化而無法維持原本的正向循環。
並非基本面、利率、景氣等不重要,而是這些因素都可以歸類於資金、股價與信心之中,
市場裡的投機行為是只要股價炒得動,有人願意追價,不管企業基本面如何,就可以維持市場熱絡,但如果是投資則會有比較多基本面、報酬率、股價是否合理的評估,
多數時候市場裡同時存在投資與投機兩種不同屬性的資金,尤其在多頭漲勢過程,不論是投資或投機理由進到市場都能從中獲利,
但是當股價累積漲幅較大,股價偏高、報酬率下降,會使投資的資金減少,當看到股市在高檔成交量萎縮,要懷疑可能有些資金撤出市場,不利於後續的行情發展。
股市的波動無法預測,上漲過程經常是以為股價變貴了,實際漲得更多漲到超乎想像的高價,同樣的下跌過程以為股價變便宜,實際卻跌得更深,跌得比預期更低價還未必止跌,
由於無法預測何處才算是股價的低點(或高點),可以猜測股價已經跌深反彈,但同時必須設想萬一股價走勢不如預期該如何自保,
或思考是以甚麼樣的邏輯判斷是否可以撿便宜,而何種情況又該放棄撿便宜的想法?
見到急跌之後反彈,會讓投資人認為大跌就是再進場撿便宜的機會,但事實並不一定是如此,
股市的短線波動無法預測,沒有人可以預知何處會是反彈的起點,在大跌1004點的時候,已經是破紀錄的歷史大跌,如果進場還要忍受隔天大跌1807點,
如何能知道後續是否還會繼續大跌?會不會短線反彈之後又破底?
在股市的多頭漲勢過程,市場資金會去追逐營收獲利前景具有成長性的股票,因為前景樂觀讓市場願意接受較高的本益比,
但市場可以接受的合理本益比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環境改變的,當產業成長性降低,或是資金情勢改變,市場所認定的合理本益比也會調整,
企業營運績效或許沒有改變,每股獲利維持同樣水準,但市場認定的合理本益比不一樣,也會讓股價調整。
股市應是受景氣影響而波動,但景氣的情況總是時效落後才知道,因此另一項影響股市的因素:人性心理或情緒,就會在股市波動扮演重要角色,
景氣基本面可能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情況,造就每次股市行情的特性或主軸都不一樣,
但是人性卻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使得股市波動現象會有相似的歷史經驗,在技術線型可能出現與歷史相似的規律。
投資是必須考慮未來,總有許多有關於未來前景的研究報告,提出未來經濟如何變化,產業與企業有多少成長潛力,這些正面的預估會驅使資金進場而推升股價,
一般人看到股價大漲,又有許多正面的前景預期,自然對於未來的樂觀展望深信不疑,即使股價回跌也不改樂觀,
等到較明顯的修正走勢,是否足以讓投資人對於前景產生懷疑?更謹慎考慮投資風險?或是認為回跌修正提供了進場機會?
最新公布的景氣領先指標持續上升,景氣數據仍持續正向發展,只不過股市並非總是和景氣數據維持同步表現,中短期內兩者是可能逆向發展,
股市在七月中下旬出現快速修正,短時間內已下跌超過10%幅度,且還不確定修正是否結束,若股市持續走弱,可能是未來景氣有所轉變的前兆,是中長期投資需要考量的風險。
股市屬於景氣的領先指標,理論是在景氣循環達到高點、景氣熱絡,景氣燈號亮紅燈時,股市已經準備從高點反轉回跌,
一般人進股市都想要找會漲的股票,最好是買進後立刻上漲,可以直接看到獲利,不過,這樣的出發點不見得是好的,
股市很多人是抱著股票漲上去,但很快又抱著股票跌下來,單只是找會漲的股票還不足以獲利,要能避開下跌或是找到不會跌的股票才能獲利。
現實情況是沒有不會跌的股票,不論營運績效如何優異,擁有極度強大的企業競爭力,股價都會隨著市場情況而波動,會漲也會跌,而且因為大家都看好而有較大的漲幅,跌的時候也會有不小的跌幅,不能因為企業績效優異就輕忽股價波動造成的風險,
市場波動顯示投資人的情緒,技術線圖刻畫出過去一段時間內市場情緒的變化,這是技術分析的參考價值之一。
股市形成漲勢初期,是有部分投資人基於股價便宜,基本面有機會好轉,預期將可以獲得合理的投資報酬而進場,是相對理性的投資者進場,市場情緒不會太過激情,股價的漲勢相對平穩。
漲勢延續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有投機客參與,投機客的特色是追逐強勢類股,這使得漲勢呈現較為集中且激烈,這時期出現了明顯的主流族群,股市從原本的穩定緩漲、來回震盪的現象,轉變成較明顯的趨勢,在技術分析的說法概略是由初升段進入主升段。
所有今年行情展望的觀點或新聞,一定會提到AI,因為AI如何……所以持續看好行情,沒有人不看好AI相關供應鏈或個股的前景表現!
不過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股價表現,前景樂觀不代表股價漲勢沒有盡頭,近期有部分相關個股見到破底走勢,形成大家都看好,股價卻動不了的現象。
股價上漲初期確實是因為基本面前景樂觀,但上漲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一定只是基本面的理由,而是羊群效應,
每次遇到股市大跌就可以看到要趁機撿便宜的觀點,不過在不同的思考觀點之下,所謂便宜是有不同的內涵或意義,
投機角度只需在波動過程出現反彈上漲的價差,就可以算是撿了便宜,投資角度的便宜則是依據基本面或企業長期價值來評估,即使股價大跌也不一定便宜。
撿便宜之前要先想清楚所謂便宜是怎麼判斷的,如果是拿股價已經出現的高點來當比較的基準,覺得經過修正所以變得便宜,這是一種危險的想法,股價是否便宜要和未來的價格比較,而不是和過去的價格比較,不論投機或投資角度都是如此。
人總是期待在各種混亂局勢中找出某總規律,按照規律就可以預測未來可能的發展,期待歷史有序的重複以讓我們可以藉過去經驗來預測未來,
或是股價線圖呈現某種現象,推測股價會按照線圖上的秩序發展,這一年多以來的行情過程,台股有幾次拉回至季線就止跌,這次也可能在季線附近就是另一次進場機會?
歷史裡有許多不同的案例現象,如果只擷取自己喜歡的歷史片段,忽略其他不同的發展,以為發現走勢的規律,其實只是假象,股市不一定會按照理性邏輯發展,在沒有秩序的地方硬要找出秩序來可能徒勞無功,歷史規律是有參考價值,但不一定可以適用到每一次的不同背景環境差異。
股市有一種觀點是要追隨趨勢,只要上漲的趨勢沒有改變,就持續正向看待,不過,怎麼知道趨勢還沒有改變?
當投資人心裡樂觀的時候,股價拉回修正會被視為只是短暫調整,被視為是再加碼進場的機會,如何能預知拉回之後會不會再漲?高檔出現長黑大跌是否趨勢已經轉變?是否要趁大跌撿便宜?
所謂追隨趨勢,其實帶有主觀預期及猜測的成分,如果股價看起來仍然很貴,這時候要不要追隨趨勢?
股市是經濟的領先指標,總是比實際各種經濟數據的變化更早出現異狀,在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有甚麼問題的時候,股價就已經提早反應,所以才會是領先指標,
正常而言,股市下跌初期都無法知道真正下跌的理由是甚麼,不知道後續會有甚麼利空,不知道是真正轉為跌勢或只是短期修正,
因此面對股市修正的態度應是保持謙虛,不要預設景氣前景沒問題,不要預設甚麼位置可以止跌,要考慮趨勢轉變的可能性。
中長期而言,企業自身的營運與獲利成長才是決定股價趨勢是否轉變的主因,不過,外在的政治與經濟環境轉變也可能讓股價趨勢調整,
因此思考股價趨勢轉變的主要變數,一是企業自身營運狀況的改變及股價相對位置是否超漲或超跌,另外就是外在環境的變化。
股市追求報酬績效,對於已經累積夠大漲幅,股價已經位處高檔的股票,很難再有更好的報酬績效,轉而著墨相對低檔的股票是提升報酬績效的方法之一,
行情不同階段,會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在股市低點谷底翻揚時,多數股票都會上漲,之後才會開始依照各不同產業與企業不同的復甦與成長狀況,而有不同的個股表現內容,
這時期也會區分出主流題材,預期成長展望較好的股票會有較大的漲幅,
等到股市累積夠大的漲幅,有些還沒有甚麼表現的個股開始落後補漲,投機性較高的股票也在行情後期有精彩的表現,
市場的運作包括許多不同的內容,有屬於客觀存在的事實,有理性邏輯的推論,也有想像猜測的部分,加上心理情緒的作用。
美國總統選舉出現共和黨候選人川普遭遇槍擊事件,這是客觀事實,在事實之外,人們會開始建立邏輯推論:
例如這會提高川普當選的機率,想像並猜測共和黨上台將會採取和目前不一樣的政策方向,進而影響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向,區分出受益的產業類股及可能受壓抑的類股。
怎麼判斷或思考股市的波動只是短線震盪或有波段趨勢改變的疑慮?除了從股市內容觀察,看指標股、績優股、高價股、題材股、投機股等不同類型股票的表現之外,
外在環境是否有所改變也是關鍵,例如利率是否改變,利率會影響整體資金情勢的變化,改變資金流向,扭轉市場投機氣氛。
股市說漲多是最大的利空,不需要特殊的消息就可能讓股價修正,甚至原本預期中應該出現的利多來臨時不漲反跌。
投資股票意義是持有企業的一部分股權,和期貨的意義並不相同,
但實際若不是長期持有,股票還是具有類似期貨的意義,到期日(結算)就是賣出持股的那一天,只是沒有限制特定日期,
如果價格不滿意(或套牢),可以等到滿意的價格再賣出,決定權在投資人自己,不過許多散戶面臨的情況是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跌到受不了、恐懼的心理狀態才賣出,被市場情緒牽引而喪失自己決定何時結算的權力。
對於複雜事務化繁為簡,找一個簡單易懂的指標,當作觀察的參考有助於理解整體概況,
股市的加權指數就是一個簡單易懂的指標,綜合各種不同企業股票,以單一數據呈現出整體概況,讓人可以快速理解股市狀況,
不過,對於投資人而言目的是要了解股市內容的各個面向,了解所關心追蹤的企業股票,指數是為了協助達到目的而存在,如果因果倒置,知道指數繁榮卻無法了解內容個股如何表現,指數就成為誤導投資人的風險。
股市進入除息旺季,新聞標題多半是股息帶來資金活水有助行情繼續發展的觀點,
不過這樣的解讀並不客觀,拿到配息一定會再進場買股票?其實也經常可以在匯率新聞看到:外資拿到股息匯出以致台幣弱勢。
股息資金是活水,但不一定會立即全部重回股市,而且也不一定願意以當下偏高的價格進場。
一般是以加權指數來概括表達整體股市與經濟的優劣,加權指數大漲顯示整體股市及經濟處於繁榮時期,
在經濟基礎的邏輯裡,除了看整體是否持續成長繁榮之外,也要看內容是如何分配,對於投資者而言,辨識股市內容如何發展,關係著如何做資金配置,也關係著所承擔的風險高低。
以現今社會情況所見,有競爭力優異的企業貢獻經濟成長(例如台積電),也有投機客利用題材從中牟利(台積電設廠所在地的房價),有踏實營運的各種小店攤販,也有各式詐騙手法,全部都是經濟的內容,其中投機或詐騙不會是健康方式,無法長期穩定發展。
—------------------------
本周因為網路設備問題,無法順利登入網站,以致無法順利發佈文章,在此致上歉意!
—-------------------------
景氣數據持續正向發展,股市繁榮,吸引資金投入,加權指數創新高,處處是看好前景的樂觀新聞,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但世間有完美、不需煩惱、不擔心虧損的投資項目嗎?
當然沒有,投資一定有風險,如果事先有注意風險的存在並適度防範,風險不會造成傷害,如果忽略風險,它就會以意料之外的形式突然出現,讓人措手不及。
造成投資成效不如預期的原因有許多,包括買進成本太高(使報酬率不如預期)、企業成長不如預期、掉入市場陷阱、受人性情緒影響做了錯誤決策......。
除非特殊事件衝擊(例如疫情),不論漲或跌,股市行情的轉變都是漸進調整,在相對高低檔區震盪一段時間,技術面形成頭部或底部之後才出現明顯的趨勢,
在技術分析角度認為等待型態完成,確認突破或跌破之後再決定買進或賣出,不預設是否突破的立場,也就不須提前冒險或錯失可能的行情,是相對安全的做法。
即使覺得行情有泡沫化的跡象,也無法事前確認,必須等泡沫破了才知道,這個觀點和技術分析角度等待型態完成再決定的觀點是一致的,不過,這是理性邏輯之下的想法,市場的運作常有許多理性邏輯無法掌握的部分。
理性客觀情況之下,知道股市沒有只漲不跌,也不會只跌不漲,不論漲跌都是波動的常態,
但一般人看到股價上漲時會追價,會期待它持續上漲,看到股價下跌時卻不一定會賣股票,不預期它可能持續下跌,
對應股價不同的漲跌狀態,一般人的動作及預期卻和股價漲跌方向未必一致,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
在股市新聞常看到描述股票基於各種樂觀理由或估算,股價可以上看xxx元,或是目標價達xxx元,
如果真的如預期的樂觀,在短時間內將只有買方推升股價而沒有賣方,持有股票的人只要等目標價位到達時再賣出?
目標價位到達之後,沒有再漲的空間,只剩賣方沒有買方,如何能順利出脫持股?
如果資本需要20~30年才能回收是否願意投資?台股整體本益比接近25倍,許多熱門股票本益比也都在20~30倍區間,
對比過去歷史本益比大約在15~20倍,現在市場願意以更高的價格投資,
推測原因是樂觀看待未來的成長性,認為AI的發展剛剛開始,後續在各領域的應用會給相關企業族群帶來極大的商機,具有成長潛力才願意以較高的價格投資。
人具有回顧過去與想像未來的能力,正常情況下對於未來的預期,是基於回顧過去一段時間的情況或是基於經驗,加上不同程度的正負面心態進而推測未來。
例如回顧過去一段時間股市持續上漲,樂觀心態會認為行情可以延續過去以來的漲勢。
實際股價的波動和過去不一定有關,雖然對於未來的預期是基於過去的狀況,但如果察覺未來情勢有轉變的可能,不論過去如何輝煌或悲慘,都得放下並重新評估,
商人試圖賣出手中商品時會強調是物美價廉、物超所值,但是否真的如此,則是不同立場的人各有不同的判斷,如果和需求不符,就沒有所謂物超所值。
股票作為交易標的,有時候和商業上的買賣類似,大戶主力想要賣股票的時候,多半會利用各種管道釋放正面訊息,讓買家覺得未來前景可期,強化買進的動力。
在股市常見的現象是,當股價累積一定漲幅之後,就會看到各種對於企業未來的獲利預估,計算本益比與合理價格,認為可以達到某一個目標價,以當下股價來計算還有多少上漲空間,這是一種典型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說法,不過,是否真的如此還有些其他需要考慮的地方。
理論上經濟體會存在通膨現象,正常情況各種商品價格是會維持溫和的上升,
不過偶而會有暫時的供需失衡,再加上有政府、商人、投機客的運作,資產或商品價格漲跌升降幅度比預期更大,趨勢延續得比預期更久,而讓人以為價格回不去了,須接受新常態的高(低)價。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蛋價相對穩定,在全聯或家樂福買到一盒10顆的平價雞蛋大約在35~50元間波動,前兩年有一段時間缺蛋,一盒雞蛋要價超過70元,加上日常物價持續有明顯通膨現象,讓人覺得蛋價已經回不去了,以為一盒70元的雞蛋成為新常態,最近卻掉到50元以下了。
整體股市內容多元複雜,有時候是部分個股修正調整,另一部分則維持著原本的趨勢,一種想法是股市強者恆強,只需在行情過程中汰弱留強,同時等待個股整理之後可以再重回漲勢,
這樣的想法偏向樂觀,認為未來趨勢不變,
但需考量另一種可能是,不同個股的調整有時間落差,部分個股先轉弱,另一部分個股一段時間之後也會開始陷入調整,要等到整體趨勢改變或至少經過明顯的調整之後才有下一階段的行情。
一般觀點認為股價上漲代表企業前景看好,在中長期而言,股價趨勢和企業營運趨勢一致,如果企業獲利可以持續成長,股價確是會隨之而上漲,
但在中短期內就不一定了,投機客不在乎企業獲利如何,只要股價可以上漲,就是追價的理由,大戶主力可以藉題材炒作股價,吸引投機客進場,在市場氣氛熱絡時期,股價上漲和企業前景不一定有關。
股價總是領先基本面表現,讓一般人很難辨認股價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企業營運好轉或只是主力大戶藉機炒作,不過無法確定股價表現的原因並不會構成投資或投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