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的表現顯示整體股市方向,多數個股表現概略會和指數的方向一致,不過各不同的類股族群表現的時間可能有落差,
某些類股族群先陷入修正,另外一些則可能還繼續上漲,較明顯的漲勢過程是個股輪漲,但休息整理的個股不能破底下跌,
若是同時有股票上漲也有股票破底,整體未必會是漲勢,或甚至下跌破底的股票較多,形成輪跌現象就變成跌勢。
指數的表現顯示整體股市方向,多數個股表現概略會和指數的方向一致,不過各不同的類股族群表現的時間可能有落差,
某些類股族群先陷入修正,另外一些則可能還繼續上漲,較明顯的漲勢過程是個股輪漲,但休息整理的個股不能破底下跌,
若是同時有股票上漲也有股票破底,整體未必會是漲勢,或甚至下跌破底的股票較多,形成輪跌現象就變成跌勢。
各種財經政策措施都是一種選擇,決定資源運用順序,優先照顧某類需求,而在股市顯得有受惠族群與受害族群,
股市的資金則隨著政策而調整,追逐各種因政策而受惠的投資,當政策主張鮮明的領導人上台,各類財經報導開始彙整可能的影響與效果,
但股市是否會如同政策調整方向的變化?不一定,或是會隨時間而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先前提到10月底到11月初可能是行情轉變的時機,不過今年略有不同,
過去統計11~12月份是台股上漲機率較高的月份,而11月常是外資明顯買超的月份,但如果單純以統計機率認為11~12月有季節行情,而決定在10月底進場,至目前為止(就指數而言)還無法獲利,
且今年11月以來外資賣超台股,持續在期貨佈局大量空單,似乎並未看好今年底的季節行情,這種情況還能期待後續的股市表現?
股市每個交易日都有波動,但不是每次波動都具有趨勢意義,除了漲勢、跌勢之外,有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停留在某個價位區間來回波動,
原因可能是股價已經累積不小的漲幅,相對顯得太貴而無法再吸引更多資金投資,或是不太確定前景是否足以再推升股價,
也可能是在等待進一步的景氣變化數據,或是也可能趁市場熱絡而有資金正在撤出股市,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使得成交量萎縮。
企業可以擘劃遠大的計畫,投資人可以胡思亂想,但要真正獲利之前還是必須要把錢拿出來,資金(成交量)就是股市裡最客觀的數據,
不過該怎麼解讀還是需要一些經驗與學習,由於股市短線容易受訊息干擾,成交量可能忽大忽小,要以一段期間內的平均值才能顯現出市場的交易實況,因此觀察均量才比較具有參考意義。
如果近期的成交量總是低於一段期間的均量,也就是比起前一段時間的熱絡市況,顯然是有資金退場了,
股市裡應是同時存在樂觀的想法,也有悲觀保守的評估,不過市場會有一些時間總是偏向於樂觀的預期,但隔一段時間又顯得過度悲觀,
市場偏向樂觀期間股市易漲難跌,最後則是達到超漲程度,行情在過度樂觀的想像中落幕,而在跌勢則多半會悲觀達到市場恐慌才結束。
投資人最理想狀況是隨著市場心理的樂觀或悲觀方向投資(投機),只不過市場心理狀態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川普勝選成為美國總統,一個角度解讀是減稅激刺激經濟,美元升值同時股市大漲,加上關稅推動通膨上升,聯準會改變原本的降息路徑,甚至需要升息壓抑通膨,所以美債殖利率上升(債券下跌)?
原本市場覺得降息有利於股市上漲,現在可能出現通膨而不降息,但市場卻不擔心通膨對股市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現象是川普政策訴求製造業回流美國,正常而言弱勢貨幣比較有利於製造業的出口,但選後是美元強勢,其他出口國(如台、韓、日)貨幣貶值反而有利於出口到美國,進而打擊美國製造業,這是一個市場表現與政治訴求的矛盾。
經濟情勢隨時在改變,現在可以獲利的策略、方法、標的都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變得缺乏吸引力,安全且保證獲利的說法只會是詐騙,
不過市場上還是經常有各種可以穩定獲利的宣傳,例如今年降息,就會看到許多債券基金的推薦廣告宣傳,或是高股息ETF募集熱潮時也有不少宣傳,
在市場繁榮或情勢有利的時候,看到的獲利績效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更重要的是當情勢改變時,能否維持獲利績效?
股市若維持多頭漲勢的時間夠久,很容易在市場形成一種觀點:只要隨時買進,長期持有,不須費太多心思就可以輕易獲利,
這樣的觀點是沒錯,只是不周延,好像在說市場裡放著可以白吃的午餐,隨時可以取用,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
近期可以在新聞看到長期投資為主的巴菲特持續賣出股票,不願繼續長期持股?
股市有些慣例現象,來自於市場參與者的習慣與想法,轉化成為在市場的買進或賣出動作,
例如年底到隔年初常有季節慣例的行情,可能原因有年底作帳的習慣,年度營運績效已經揭曉,投資人要重新考量隔年度的展望,
另外是財報空窗期,較容易激發市場偏向於樂觀的預期與想像等因素,都使股市在年底到隔年初比較容易上漲。
最新公布的景氣分數比上個月低了一些,但也還維持偏熱的黃紅燈,領先指標維持上升,只是上升幅度縮小了,景氣略有走緩的現象,股市漲不動是合理的,
不過股市展現的並非只有已知的景氣現狀,股市還會展現投資人對於未來的預期或想像。
看到景氣由熱絡開始走緩,投資人是否會想像這是經濟由盛轉衰的開始?或本來對於前景並不悲觀,但是看到股市修正而開始有悲觀的預期?
新聞會替股市漲跌找理由,例如因為AI前景樂觀所以股市上漲,或是因為川普要收保護費或課徵關稅,所以股市下跌......等,
但實際漲跌因素未必是新聞所寫的理由,川普前一次當美國總統期間,台積電股價有不小的漲幅,而在AI熱潮之下,台積電在今年的7~8月間也有不小的修正幅度,
多半新聞只是找一個剛好和股市漲跌同時發生的事件來當作理由,時機的巧合並不代表當中具有因果關係。
如果行情出現轉變,哪些股票會先有反應?哪些股票會出現較明顯的波動?
通常是中小型股,因為流動性相對較差,上漲過程不需要太多資金就可以使股價大漲,下跌時少量賣壓就足以壓低股價,
所以當行情轉變或是大戶主力預期行情即將轉變,必須越早動作越能獲利或避開風險,因此中小型股是行情是否轉變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先前提到以歷史經驗觀察,股市行情可能接近轉變時機,但是以歷史經驗或統計資料來當作推測的理由並不是安全的方法,偶而會有例外的情況,
歷史經驗只能當作是一種提醒,可能會發生與過去相似的現象,但並非必定會發生,還是需要以實際盤面呈現的訊號來推測。
近期股市的現象是,指數雖然顯得強勢而接近歷史高點,卻有不少個股是相對弱勢而接近破底走勢,如果股市行情出現轉變,是指數向下修正而相對低檔個股反彈?
市場裡有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投資人,有人以長期觀點的投資考量,有人只做短線投機交易,存各種不同想法,理論是不太容易形成集體一致的想法,
為什麼有時候還是會突然的集中買進或賣出,形成大漲或大跌而出現行情轉折?
股價是由買賣雙方的力量互相拉扯達成平衡,市場理性情況下的股價波動應該相對是平緩,除非股價明顯偏離合理位置,
人無法預知市場會發生甚麼樣的變化,只能等待看到股市漲不動或開始修正再轉變方向,不過問題是人可能會對市場的轉變視而不見,
因為過去的走勢都顯示趁回跌進場就可以等到未來的獲利,或是股市修正時會有各種樂觀的報導,認為下跌只是短期現象,很快可以回到漲勢,
當頭腦裡只有期待漲勢持續的想法,就會對市場的修正及各種可能的風險視而不見,這種單向的樂觀預期是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業基本面營運狀況良好時,股價上漲是正常現象,衰退時則應會使股價下跌,但有時候股價不一定和基本面表現一致,
在整體股市多頭漲勢階段,有些營運衰退的企業股價也跟著整體行情水漲船高,於是基本面和股價表現背離,
或是在股市陷入跌勢時,也會讓營運成長的企業股價隨著行情而修正。
近日提到行情的表現主角在台積電及部分權值股,其他多數股票並未跟上,且下跌的家數經常多過於上漲的家數,這對於行情發展是不利的,
在台積電釋出樂觀的展望之後,這樣的現象並未改變,指數大漲,但實際是台積電單一個股貢獻了絕大部分的漲點,下跌家數遠多於上漲家數,其他多數個股修正的風險並未改變。
若因為指數大漲而覺得股市行情樂觀,會有誤判的風險,例如大立光在指數大漲之際卻出現破底走勢,
看待股市的表現需區別短線波動與波段趨勢,形成波段趨勢的時候,短線必須能維持漲勢,
但相反的,短線維持漲勢未必代表波段趨勢成形,有時候追價可以帶來後續的獲利,有時候追價卻會追在相對高點而套牢,
差別就在於短線波動與波段趨勢判斷的失誤,看到短線上漲以為行情轉強,實際卻可能是陷阱。
投資應該找尋相對較容易獲利的機會,而所謂較容易獲利的機會的內涵包括風險較低、股價具有較大的表現空間(股價位階較低)、等待時間較短、經濟與景氣條件有利、企業與產業可預期程度(較不易有意外).....等各種不同的考量因素,
但極難找到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機會,多半是各不同條件互有優劣,
例如可能前景還不錯,但股價已經漲多或股價位階較高,再繼續表現空間可能受限,或是景氣條件較差,股價位階較低,雖然股價較便宜,但不知道要等多久才會看到景氣好轉。
投資是該重視企業前景,但除此之外,企業前景值多少錢?用甚麼樣的價格投資才合理?這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台積電公告認購世界先進的增資股,投資金額達37.39億,想當然是看好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新聞強調的重點是看好產業前景,似乎因此就可以安心投資,
但實際還要重視另一個關鍵:用甚麼價格投資?股價波動會有趨勢現象,即使產業前景看好,當股價出現向下的趨勢也要投資?
股價指數是一個整體指標,內容個股會有差異的表現,如果多數個股的表現與指數形成概略一致的方向,指數在趨勢的確認程度較高,
但如果有許多個股的表現並未和指數的方向一致,推測指數表現的空間有限,也相對較不易形成明顯的趨勢。
就台股指數的線型來看,目前指數回到各均線之上,月均量、月均線都轉為上揚,月、季線黃金交叉,是行情的正面訊號,但有一個不太正常的現象,
觀察股市行情能否持續,就整體指數而言,成交量是重要訊號,若成交量持續萎縮,缺乏新資金進到股市是不利於行情發展,
但有時候成交量沒有大幅增加,成交量萎縮達一定程度之後就穩定下來,屬於個股調整,不同的類股各有差異表現,指數偏向於震盪整理,過程可能短線大漲,不過多半很快回跌,漲跌交錯,指數空間不大,要等整理一段時間才有新行情,
至於後續行情如何發展,則得觀察整理期間的市場現象,或是觀察是否有意外的經濟與景氣數據變化。
股市有景氣基本面的因素,也有資金炒作與市場心理的因素,多半資金炒作與市場心理的影響力更大,
在台股裡可以看到部分個股股價本益比極高,企業長期無法配息或股息殖利率極低,股價仍然可以維持強勢,新聞會替企業編出未來的夢想,
以基本面來看股價漲得沒有道理,但現實是它就是會漲,而且還會有許多投機客追價,
股市趨勢除了上漲與下跌之外,還有不少時間是處於趨勢不明的震盪整理、不漲不跌的情況,
以近日而言在股價技術現象是由原本各均線多頭排列,轉成為月、季線緩步下降,是原本中長期趨勢停滯,轉為休息整理,
在七月底到八月初的急跌之後也並未繼續下跌,至少暫是反彈止穩而並未形成跌勢,沒有形成均線空頭排列,這段期間比較像是趨勢不明的震盪整理、不漲不跌的情況。
股價總是領先基本面,多數人無法提前知道情勢的變化,少數關係人可能知道情勢變化而提前調整股市布局,使得股市顯露出細微轉變訊號,
因此觀察市場表現,推測股價所傳達的意涵,是判斷投資風險的參考資訊之一。
這裡所謂市場表現並非只是股價,成交量與籌碼的現象也很重要,而且它們應該是可以相互對照驗證訊號的有效性,同時還要考慮時間因素,短線可能只是不具意義的波動,需要累積一段時間的變化才能呈現出趨勢現象。
股票若要從現有的價格向上推升,必須有交易者願意拿出比現有價格更多的資金買進,如果沒有人願意加價,股價最多只能維持原狀,
意思是必須有新增的資金進場才能推升股價,而新增的資金從何而來?又流向何方?
在景氣擴張期間,經濟體內自然會有新增資金,可能成為儲蓄、可能流向房地產,或是覺得股市有利可圖(正向的預期心理)也願意冒險流向股市,
前文提到雖然指數強勢上漲,但個股的調整比指數更重要,其中一個觀察現象是有些原本相對強勢的股票,在指數上漲過程遭遇賣壓,但指數確實又呈現量價配合的上漲,
流入股市的資金方向不在於原本相對強勢或熱門類股族群,推測將有不同以往的個股表現。
當股市資金流向可能出現與過去不同的方向,實際上並不容易察覺資金動向的轉變,原因之一是大家頭腦裡的既定印象,已接受了過往的各種新聞與研究資訊,
有時候看到股市上漲是局勢好轉,可以保持樂觀,有時候股價看似強勢,漲勢卻不一定能延續,或是急跌也不一定會續跌,而是呈現來回波動,
這種情況見上漲而樂觀或因下跌而悲觀,反而會追高殺低,是趨勢與區間盤整的差別。
一般人很容易受市場氣氛影響,遇股價上漲就覺得前景樂觀,大漲三日散戶不請自來,市場氣氛固然是導致股價波動的因素,但真正的趨勢還是需要景氣與資金的配合,先有景氣與資金條件,才能夠讓市場氣氛錦上添花,
股市整體行情是由市場內所有股票的交易組成,在整體跌勢裡也有個股會上漲,在整體漲勢過程也會有個股下跌,
台股自七月以來的修正走勢過程,經常每天都還有不少股票漲停,因此可以說不管指數如何表現,隨時都仍有獲利機會,隨時可以進場追逐股價?
雖然每天都有個股強勢表現,但能否掌握或合理的提前布局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認為降息使資金環境相對寬鬆將有利於股市,但過去經驗裡降息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股市反而較常呈現跌勢。
降息是資金環境變得寬鬆,但不一定會立即對股市造成正面影響,因為影響股市的因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就可以立即改變原本的股價評估、預期報酬等,
如果是在股價相對較便宜的時機降息,會有較多資金願意投入股市,但在股價相對較高的時機降息,雖然資金成本降低,報酬率也低,就得較謹慎評估,重點並非只是降息,還須同時衡量股價(報酬率)是否合理。
股市判斷的困難點之一是,短期的波動和中長期方向未必一致,短線強勢大漲有時候是趨勢轉強的起始點,有時候卻只是短線波動不具有改變中長期趨勢的意義。
看到聯準會降息後股市大漲,可以視為修正整理結束重新起漲?或只是短線波動?
回顧下半年的幾次大漲,例如今年的7/23, 8/6, 8/7, 9/12這四天漲點超過六百點,是台股漲點的歷史前四名歷史紀錄,全都是在月均線向下的時候出現,沒有因為大漲就扭轉月均線向下的情況,
市場傳說特定時間會變盤,有時候股市變化看似符合變盤的說法,其中有季節時間的巧合,但更重要的是原本市場已經呈現的潛在趨勢轉變因素。
有許多因素可以形成市場潛在的轉變因素,例如上漲延續一定時間或達一定幅度,就可能有獲利了結賣壓,
或股價達一定漲幅之後的報酬率已經不符期待,或是有產業、景氣、資金情勢的轉變,讓投資人重新思考資金配置與佈局等,都是股市潛在轉變的因素,這些因素有客觀的數字或現象可以參考,也有主觀判斷的成分。
股市裡有基於各式各樣理由而交易的資金,考量的因素未必和投資人一致,
例如企業購併時的價格可能比市場的股價還高(或低),但是對於一般交易者而言,可能覺得市場價格就是合理價格,前者還有長期經營層面的因素,投資人可能只考慮中短期報酬率因素,不同立場所認定的合理價格並不一樣。
市場裡的股價是由參與交易的雙方共同決定,有時候會有某一方特別用力主導價格,可能是拉高價格吸引其他人追價,或是拉抬價格達成提高帳面價值的目的,
近期台股成交量萎縮,有些解釋認為市場觀望,等待接下來的變數釐清,聯準會降息一碼或更多?
市場向來都存在各式各樣的變數與風險,等待利率調整幅度揭曉後,還會有新的變數,難道還要繼續觀望等待下一個變數?
影響股市的變數可能是未來的景氣變化、AI發展的情況、利率調整、美國大選結果......等等,只不過股市不一定會和這些變數有什麼樣絕對的關聯性,
理性的看待股市可以知道市場漲多過熱時進場風險較高,或是跌深時不必要再看壞,但實際市場現象不是如此,
漲多過熱時會有更多資金進場追價,融資餘額反而更明顯的增加,在熱絡的市場裡情緒因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貪婪的情緒希望彌補錯失行情的利益,希望能賺更多,於是投入更多資金,讓市場有更大的交易量,
如果參與者能從中獲利,會帶動市場的正向循環,股價持續上漲搭配越明顯擴增的成交量,這是多頭強勢的現象。
培養投資的預見能力有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必須採取適當的觀點,不能被短期現象干擾而輕忽其他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多數人看待股市是用近期表現來推測未來績效,期待一切不會改變,實際是近期的績效優劣和未來的表現不一定會是正相關,甚至可能因為近期表現太好,提前把未來的績效反映在股價,使得未來股價表現變差。
股市短線的大幅波動讓投資人覺得充滿機會或風險,真正的投資機會或風險在大幅波動之前就存在,必須能夠看到大幅波動以外的各種影響市場的因素,
雖然股市波動無法預測,無法預知何時會以何種強弱程度,出現何等規模大小的波動,但另一方面卻是可以預見局勢會發生轉變,
景氣會循環,有繁榮也會衰退,股價不會漲不停,也不會跌不停,景氣繁榮時就可以預見後續的衰退,股市漲得夠久漲幅夠大,就可以預見後續會有修正走勢,
只是這樣概略的預見對於投資的幫助有限,必須能夠更接近實際發生情況的預見能力,才會更有效的幫助投資決策。
股市裡向來可以同時找到正面與負面的現象,但投資人會如何解讀?究竟該以哪一個方向解讀?這和投資人的心理預期、經驗、判斷能力都有關,
不過多數人會採取正面方向解讀,誰不希望持股可以持續上漲?誰不希望資產可以持續增值?
尤其是在股市相對高檔區,有一大堆前景樂觀的利多訊息,多數投資人都還抱持樂觀態度,當然期待股市能回到上漲趨勢,只不過這樣的期待會影響客觀判斷的能力,也未必符合市場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