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上本來就難有公平的分配,但如果是與機運有關,也許還是人人有機會,可是若屬「根本結構性矛盾」,長久之後會有一群失望的階級,無法翻身

兩則新聞裡提到的是同一件事: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由於資本(即「財富」)分佈不平均,收入不均無可避免

90年代前期,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均逾五成,而1996年以後,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再也跨不過五成關卡,長期趨勢一路下滑。2012年僅剩46.1%。
企業的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卻由1992年歷史低點的29.3%,逐步向上攀升,占比維持三成之上,2012年是32.98%。

實質金額計算,台灣過去20年來,國內生產毛額由5.5兆成長至14兆,成長2.55倍,但受僱人員報酬總額成長2.27倍,低於經濟成長腳步。
但同樣20年,企業營業盈餘卻是由1.6兆增至4.6兆,增加2.86倍,成長率勝過經濟成長。
台灣的統計數字同樣符合經濟學家針對歐美國家統計的現象,即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

以下是新聞摘要
----------------------------------------------------------------
皮凱提:r>g致貧富懸殊 須以實用烏托邦解救資本主義(鉅亨網2014-05-19  )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表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由於資本(即「財富」)分佈不平均,收入不均無可避免。他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及人口增長同時放緩,21世紀的財富增長將大幅拋離經濟增長,更多的財富將落入最富裕的1%手中。

新古典經濟學派把焦點放在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不少論者認為,經濟增長會促使社會更趨平等,因為普通人可以有更多一展所長的機會。美國經濟學家庫滋涅茨(Simon Kuznets)在1950年代便樂觀預言,工業化初期雖然加劇收入不均,但將隨著經濟發展消除。

然而真相如何?皮凱提花了15年蒐集與整理歐美300年的數據,指出在歷史長河中,除了經歷大震盪的時代,經濟增長總是緩慢的。他點出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由於資本(即「財富」)分佈不平均,收入不均無可避免。

這意味發達國將返回19世紀的歐洲社會,有才幹實學遠不及家庭背景重要。皮諾提在書中說﹕「資本主義自然產生的任意性及難以持續的不平等,根本地威脅民主社會所依據的精英價值(meritocratic values)。」他認為,要改變這情況便應效法20世紀,加強福利國家建設及重建累進稅制度。

美國貧富差距自1970年代以來日漸顯著。皮凱提去年公布研究指出,2012年,美國最富裕的1%收入增加19.6%,佔全國住戶收入的19.3%,打破1927年創下的紀錄。基層收入僅升1%,令貧富收入差距創歷史新高。

 


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沒吃到【經濟日報】 2014.05.25 
依主計總處統計,近20年來,企業盈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穩步攀升,勞工薪資比重卻一路下滑,薪資長年凍漲甚至倒退,勞工收入與經濟成長明顯脫勾,經濟成長果實看得到卻吃不到。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下滑有多重因素,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產業大量外移,就業機會移轉至海外,降低國內就業機會,影響整體受僱人員的報酬。
主計總處官員不諱言目前國內的確存在資本分配不均問題,且數十年來狀況逐漸惡化。

在90年代前期,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均逾五成,也就是經濟成長這塊大餅勞工至少可以吃到一半,然而1996年以後,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再也跨不過五成關卡,長期趨勢一路下滑。2012年僅剩46.1%。

相較之下,企業的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卻由1992年歷史低點的29.3%,逐步向上攀升,占比維持三成之上,2012年是32.98%。

兩相對照,這20年來,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共下滑5.5個百分點,營業盈餘卻增加了3.7個百分點,意思就是,每年經濟成長果實越來越多是落入企業大股東的口袋,而非受薪階層,亦即少數人享有了多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若以實質金額計算,台灣過去20年來,國內生產毛額由5.5兆成長至14兆,成長2.55倍,但受僱人員報酬總額卻只成長2.27倍,顯然低於經濟成長腳步。
但同樣20年,企業營業盈餘卻是由1.6兆增至4.6兆,增加2.86倍,成長率勝過經濟成長。

【2014/05/2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