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大家都心存風險警戒時,也許還不算是太危險
即使真出現甚麼樣的風吹草動,也因為大家都有所準備,所以造成的傷害也較小

這樣的市場心理現象也許適合套用於近來的股市表現

美股從去年就一直看到可能會明顯下修或是泡沫的警告訊息,卻一直沒有出現較明顯的下跌
台股漲幅不算大,但近日也有不少風險警告的訊息,包括季節慣性,成交量等角度,提醒投資人小心,但就是還沒出現修正
倒不是說因為大家都很小心,所以修正就不會出現,而是因為大家有所警戒,在心理上仍是相對理性,市場還不是受到太情緒化的決策而過度表現,在理性的狀態下,市場仍有理性的上下波動空間
合理的修正波動還是可能出現,但因為相對理性,有可能市場波動會比一般認知的還溫和,或是比預期的時間還短

上述純是從心理角度的推論,但基本面或特殊事件會造成心理因素改變,如果基本面有甚麼變化就得另當別論;


以下是新聞摘要
---------------------------------------------------------
美股下跌修正警告聲隆隆 最壞恐摔25%(鉅亨網2014-05-21)

別再裝傻!5大證據警告美股泡沫再現(鉅亨網2013-10-30)

眾人歡欣鼓舞、多頭難擋!美國股市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 500 指數本週再創空前新高,小型股羅素 (Russell) 2000 也衝上歷史新高水準;美國政府結束關閉,聯準會 (Fed) 印鈔機全速啟動…一切看似美好。

等等!難道沒有人想到,這會不會又是一場非理性榮景 (irrational exuberance)?這是前 Fed 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在 1996 年 12 月 5 日警告股市泡沫提出的知名詞彙;如今 17 年過去,相同場景彷彿重現,令人焦慮…。不相信?《MarketWatch》舉出下列 5 大證據。

1. 股價處於泡沫水準

在 1996 年,S&P 500 指數股利殖利率達 2%。今日呢?也是 2% 左右。而當時股價是企業過去 10 年每股獲利 (EPS) 平均的約 28 倍,如今也已達 24 倍;這個指標與投資人未來報酬有強烈逆向連動,亦即數值越大未來報酬就越低。

這個所謂的席勒本益比 (Shiller P/E ratio),乃根據剛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耶魯教授席勒 (Robert Shiller) 所命名。今日水準雖然不如 1996-2000 年美股大泡沫時來得高,但已明顯超越歷史平均的 16 倍,並接近史上 2 次股市大牛市,分別在 1901 年及 1966 年;而這 2 波牛市之後,股市都陷入多年慘澹報酬。

另一個股價反映出的惡兆,是在 1996 年 12 月,美股價格是企業全年營收的約 1.3 倍,如今已高達 1.4 倍;當時非金融企業類股價格是重置成本的 104%──即所謂 Q 比率 (equity q),如今也高達 93%,遠高於長期平均的 60% 左右。這與席勒本益比相同,意味股市價格已昂貴,接下來報酬將不怎麼強。

2. 空頭人士轉看多

3. 沒人要買債券

4. 槓桿化

5. 退休人士都在買股

 


美國股市漲不停 一種較獨特的解釋(鉅亨網2014-05-21) 
美國S&P 500指數自上次回檔10%整理以來,已經歷了468天,創下史上第四長記錄。

此外,S&P 500收盤未曾低於200日移動平均線,已逾18個月。等待回檔整理,已變成荒謬的行為,相當於金融業的「等待果陀」--一齣永遠等不到的荒誕戲劇。

「股市守於趨勢線之上太久了。自上次收盤低於150日移動平均線以來,已經過了四年。上次出現類似的走勢,必須追溯到2003至2007年,」Auerbach公司分析師羅斯(Rich Ross)說。「這種情況恐會出現10%的回檔整理走勢。或許甚至達20%。」

儘管歷史或邏輯說,某種事情應會發生,但這並不意味一定會發生。

此外,對某些投資人而言,近幾年不停的漲勢,應可有一種較簡單的解釋。

「由於更多投資組合已變得態度消極,對某些類股每日漲跌的消息面,也就較少注意。波動率偏低便是這種結果的徵兆,」Ritholtz財富管理公司執行長布朗(Josh Brown)說。「投資人若將這種現象完全歸因於Fed,可能至少錯了一半。」

根據布朗指出,在美國,收費帳戶管理的資產,已由2005年的2000億美元,膨脹到了2013年的1.3兆美元。這些錢大部份均未積極管理,而是依序每月消極進行投資。這提供了股市持續的買盤,財富經理人進出場的誘因則減少,買進,而後加碼,報酬才會較多。

「這意味他們傾向每日買進股票,且幾乎從不賣出,」布朗寫到。「這意味在上漲的日子裡,審慎加碼,在下跌的日子裡(鮮少出現),大幅加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