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刊於經濟日報2011.12.22:報紙標題是:危機入市 先觀察兩指標

每遇到股市大跌,總會有些看法認為已經超跌,是趁危機入市的好時機;
當然若是回顧歷史,每一個股市的相對低價區都對應著一個重大危機,如911事件,雷曼兄弟倒閉所引起的金融海嘯等等,在這些危機事件發生時確實是投資的好時機,不過除了前述幾個事件之外,並非每一個危機事件都是投資的好時機,例如雷曼兄弟(當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2008年9月倒閉之前,已經先有貝爾斯登(當時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在2008年3月瀕臨倒閉而被收購,貝爾斯登瀕臨倒閉看起來已經是重大危機了,誰知道後面還有更大的雷曼危機?


今年下半年股市裡的危機一個接一個,一下子希臘的問題露出曙光,一下又有新的疑慮,每有疑慮就見到股市大跌,但希臘危機卻未必是入市的好時機,隨後還有義大利或是其它歐盟國家的問題,沒有人敢說後續還有沒有新的危機,投資人怎麼知道眼前的危機是否已經是最後一個?看到危機就急著入市,卻可能面臨後續更大的危機煎熬,危機入市的投資原則是否僅是個理想,是個難以執行的口號?


在景氣循環的衰退過程,企業會不斷遭遇各式各樣的生存挑戰,只要景氣循環持續處於下滑階段,企業的挑戰就尚未結束,也因此看到的現象就是危機一個接著一個連環爆出來,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值不斷的下修,沒有人知道危機之後還有沒有更大的危機;但是若景氣循環的下滑幅度開始減緩或甚至回升,企業的生存挑戰壓力就會開始減緩,這時候所看到的危機才比較可能接近結束,而較可能是適合危機入市的時機。


談到投資獲利的原則,趁危機入市是常被提起的說法,是因為危機出現會讓股市價格跌至相對較低,或甚至遠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價格之下,投資的關鍵是在於低價,危機只是造成低價的原因。


所以危機入市前應該問兩件事,一是價格是否已經夠低,或甚至遠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另一個是景氣循環的下滑幅度是否開始減緩,而有機會使危機之後不再有更嚴重的危機。以台股而言,股價指數是否夠低可以參考總市值與GDP比值,歷史經驗裡長期低價區的比值都低於1.0甚至達0.8,而景氣循環的下滑幅度則可以參考景氣領先指標變動率,當該數值經過一段時間的下滑之後開始回升,就可以考慮是否景氣谷底已經浮現。


投資原則如危機入市,經常是一些簡單易懂的概念,但一般投資人運用這些簡單易懂的概念卻總是窒礙難行而常有套牢虧損,是因為在看似簡易的概念背後常有著嚴謹的邏輯推論才會成立,投資人只看到簡易的口號卻忽略了背後的邏輯;投資市場裡的危機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危機總是是一長串的接連出現,在看到市場大跌而有危機入市的觀點時,得要多一點思考,投資的好時機總是出現於發生重大危機的時候,但反過來說,發生危機時卻未必是入市好時機,得在夠低的價格及景氣下滑疑慮減緩時所發生的危機才是好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