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描繪天堂遠比指明通往天堂的路容易得多
許多振奮人心的預測,根本不算上是真正的預測,完全基於我們無論如何終將抵達那境地的假設,它們連經濟分析都算不上,僅可說是些經濟學的算術
這些預測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們立基於既往之事會一成不變的假設上
樂觀主義者會陷入一個誘人的想法,就業增長和所得提升將會導致需求走強,並進一步拉抬就業人數和所得水準
在這樣一個邏輯迴圈裡,其實只有一個關鍵:需求
因此首先必須問:需求如何會成長?如不擴大需求,企業不會提高產量或雇用更多工人,便不會有經濟成長
需求是承載未來經濟規劃框架中的基石
如果忽略了需求的動態變化,經濟分析將毫無意義可言
對需求的預測取決於行為,心理,及各種經濟因素,這比預測供給困難得多
它意味著我們不能保證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可以與生產力同步的提升
經濟學不是單純的算術問題,也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課題,那些明明白白的事實,甚至最具經濟重要性的事實,如人口結構,原物料供給,科技進步等,對於經濟學家來說,不過是人類欲望和決策能夠發揮作用的背景因素
任何人都不能保證經濟成長是必然的,即使生產力提升,我們也不確定需求成長足以消化額外生產出來的產品,生產力提升通常只是呼應需求成長的種種跡象
預測所使用的技巧僅是經濟算術,而不是經濟分析
預測裡分別評估了其中每個因素,但其實這些因素會相互影響,互為制約;生產力改變,勞動人口規模,企業和消費者的期望以及政府政策等,其中沒有任何一樣是可以被單獨預測且完全獨立的變因
需求與供給無法保持一致,從短缺到過剩,大規模失業所造成的社會動盪,我們別無他法
---------------------------------------
以上摘自"繁榮的代價"( Peter L. Bernstein,投資大師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