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經濟是基於競爭,讓最有效率,最有能力最能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企業能夠獲得最大利益,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則自然淘汰
許多現在看起來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在五年或十年之後未必還有競爭力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1911年的水牛城晚報,上面列出當時紐約交易所最活躍的五十家公司的股票,到今天只剩一家是奇異公司,可以看出競爭性毀滅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歷史證明一家公司能夠以一種讓人滿意的方式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當你專注的市場被狂熱的小型競爭對手盯上時,要活下來就更難了
 
對於一個經濟體而言,若要保持競爭力,其產業與企業可能需要不斷的新陳代謝,不斷的有新創企業出現,或是既有企業需要不斷轉型或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在台灣而言,放眼望去的產業與企業領袖似乎與五年前或十年前是同一批人,甚至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也多半是熟面孔,缺乏新陳代謝,競爭力堪慮,現在看到的經濟低迷,可能也只是缺乏新陳代謝的結果
 
自由競爭是殘酷的,如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寫的:競爭性毀滅的力量強大,歷史證明一家公司能夠以一種讓人滿意的方式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大概從2000年之後,不論是哪一個政黨,成天把拼經濟掛在嘴上,掛在嘴上的就是做不好的,一方怪罪於對大陸的不夠開放,另一方則怪罪於過度向中國傾斜
檢討鄰居是敵或友,卻不檢討自己的新陳代謝太緩慢,沒有新創的產業或企業
不論鄰居是敵是友,當它的新創產業或企業競爭力足夠,不論你開放與否,它都具有競爭性毀滅的力量,特別是自己的新創產業不足,新陳代謝太慢,自然而然會被競爭淘汰
 
當前政治人物或產業企業領袖都把焦點放在對外的協議上,對於經濟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或許有些幫助,只是缺乏新陳代謝的政經領導人思維裡,可能是以現有產業與企業為出發點(簡單的說是既得利益),想把既有的競爭優勢延伸擴大,但是若藉由對外協議的幫助,只要舊的能力就可以繼續獲利繼續存活,可能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忽略創新能力,使得整個新陳代謝更慢
 
這有點像是過去的製造業,反正大陸人工便宜,整個工廠搬過去就好,不需要去做甚麼自動化或產業升級,沒有產業升級就只能賺低附加價值的部分,人家吃蘋果,我們只能吃蘋果皮或蘋果渣,最後還得當游牧工廠逐水草(低成本人力)而居
現在把焦點放在對外協議,舊腦袋舊思維繼續對外競爭,可能會忽略對內的新創產業發展;不是說對外協議不重要,而是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有實力才能在開放市場裡競爭
如果說簽了甚麼協議就能使經濟一飛衝天,是令人存疑的;除非競爭力足夠,新創產業與氣業蓬勃發展(彌補弱勢產業被淘汰的空間),否則開放市場的結果可能是既得利益獲得更大的利益與生存空間,弱勢產業則更弱勢,加大貧富差距,香港是很好的參考案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