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幾個曾經繁榮的產業,至今變成慘業,部分地區的房仲業也陷入困境,外銷內需都面臨危機,難怪前副總統要說:沒見過台灣這樣無力、茫然

理論上市場機制應該能夠矯正資源的配置, 當某一個產業能夠提供豐厚的報酬,就會吸引更多資源的投入,更多人搶拾大餅的結果是每個人所分配的利益變少,降低資源再投入的動機,或甚至因為過度投資導致虧損而必須淘汰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釋放一些人力出來
這是景氣循環的正面意義,檢討資源的配置,改變過去的錯誤重新開始


有些景氣循環的時間較短,也就是改正資源配置所需的時間較短,這種通常屬於庫存的調整,只要經過一次淡旺季循環就可以調整完成;
不過有些循環的時間較長,需要花比較多時間調整資源,通常是屬於房地產的調整,設備的調整;在前文提到近期台灣的裁員或失業潮,分別是屬於房地產及一些慘業的設備投資調整,都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
所以官員會說:這波不景氣 會像流感拖很久


其實當景氣衰退到大家都"有感"的時候,多半距離開始衰退已經好一陣子,甚至已經是谷底了;問題是谷底之後是甚麼?繼續停在谷底,停在谷底多久?或是真的開始迎向曙光?


景氣循環可以讓該淘汰的,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自然淘汰,過度投資的產業冷卻下來進行資源調整,待調整之後自然較容易迎接景氣復甦的曙光,但是在過去的景氣衰退過程裡是否看到企業做了些甚麼事?
行政院長說:產業結構的問題,因過去的產業沒有追求品牌、通路及自主技術,產業附加價值不高,沒有能力替員工加薪。
華爾街日報:陷入代工與品牌兩難 台灣凍薪卡在轉型太慢


看不到新的產業結構變化,沒有創新技術的產品或品牌,過多資金沒有新的投資標的使部分流向房地產業(像前述電子大亨的投資),加深產業不均衡及貧富差距的經濟困境,變成了無力、茫然。


以下是新聞摘要
-------------------------------------------------------
朱敬一:這波不景氣 會像流感拖很久【聯合晚報】 2012.10.03
 這波經濟不景氣來得既急又強,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上午在立法院備詢時,把這波不景氣比喻為流行性感冒,表示將會拖很長一段時間,國人要有心理準備。不過他也強調,景氣不好有景氣不好的做法,今後將強化精密機械、高階醫療器材等強項產業的能量,儘早走出這波不景氣漩渦。
 
朱敬一表示,今年上半年新竹、南部及中部三大科學園區的營業額,確實呈衰退狀況,但若加上7月及8月的統計數字,今年1到8月三大科學園區的營業額已達1兆2751億元,比去年同期1兆2637億元成長1%以上,呈現逆勢上揚趨勢。
 


陳冲:產業沒轉型、工時減少 加薪難  【聯合晚報】 2012.10.02
陳冲說,目前薪資不容易調漲的原因有二,一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因過去的產業沒有追求品牌、通路及自主技術,產業附加價值不高,沒有能力替員工加薪。法規的限制,也影響雇主替員工加薪的能力。

陳冲表示,過去法定每周工時48小時,現在改為每兩周84小時,對雇主來說,要多雇用一個人才能應付。但員工也沒有吃虧,法定工時減少,生活品質提高,勞退新制的施行替未來生活提供保障,也許不是現在金錢價值可以凸顯,這是制度在慢慢演變的過程。



華爾街日報:陷入代工與品牌兩難 台灣凍薪卡在轉型太慢(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聯合報系/udndata.com) 2012-10-04  )
成長中的經濟通常可見薪資增幅高於通膨,台灣多數的鄰國大多如此。根據星展銀行經濟學家馬泰英(音譯)估計,從2000年至2011年,南韓扣除通膨後的實質薪資平均每年增幅為3.8%,新加坡為1.8%,香港為0.8%,同期間台灣實質薪資卻是零成長,今年前7個月的平均月薪為4萬4,360元,低於2003年同期間的4萬5,469元。

台灣的問題出在哪裡?經濟學家指出,部分原因是台灣太依賴代工製造。
但2001年鬆綁法規後,多數工廠轉往中國與東南亞,留下本地員工。
台灣在試圖遠離代工製造並邁向打造自有品牌之間陷入兩難困境。企業原本靠傳統代工賺取微薄利潤,如今卻缺乏資金進行大規模研發投資或祭出高薪吸引人才,導致開發更高利潤產品之路窒礙難行。
 
華爾街日報指出,台灣勞工團體最近數周經常發動抗議行動,揭露台灣勞工對現況幾近沸騰的挫折感。台灣一度是成長中經濟體的領導者,如今卻顯得難以為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