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技術角度的經驗裡, 如果不是具規模的空頭走勢, 指數的拉回, 有一種情況像是多頭上漲過程的技術性拉回


另一種拉回則是波段轉為跌勢
; 前者較快擺脫跌勢而上漲, 後者若還有後續的行情, 通常則較容易先經過盤整之後再漲

兩種情況的差別, 在技術現象的推測, 可能成交量可以當成是重要的觀察特色


如果要能很快擺脫跌勢, 應該要有較清楚的賣壓減輕訊號, 也就是成交量會有明顯的縮減

例如去年初由8395跌至7080,只花三周的時間跌15.6%, 而過程的成交量是從最大周量連續五周遞減, 至低點出現當周的周量, 是最大周量的63%; 隨後未經明顯的打底整理, 而是緩步的反彈, 慢慢克服的下跌的長黑壓力


另外一種情況的例子是955, 從高點下跌只花四周的時間跌16.2%, 但周成交量在過程並非逐步遞減, 其中兩周有下跌量增的現象

隨後花了15周的打底整理, 才克服了最後下跌的一根長黑周K

下跌而量增固然有部分可以解釋是出現了承接量, 但同時也有籌碼散亂的套牢量, 籌碼散亂就需要時間逐步沉澱整理才容易再出現行情; 而若是成交量逐步遞減, 下跌量縮也許代表籌碼未出現較惡化的發散情況, 所以較快擺脫跌勢的壓力


農曆年後的修正至上周為止, 花了六周的時間跌12.5%, 過程也出現下跌量增的現象; 以過去的歷史經驗, 修正至今還有兩項風險情境得要考慮

一、跌幅比過去歷史多數的波段跌幅較小, 會不會有再跌的疑慮, 讓跌幅達到過去歷史多數平均跌幅

二、過程出現下跌量增的現象, 即使跌幅不再擴大, 也可能要面臨一段不算短時間的整理


先前的文章, 2011.02.15“修正的可能性”(http://www.wretch.cc/blog/SmartMoney/33126730) 裡面記錄了一些過去修正的歷史, 可以回顧參考其過程的下跌幅度及成交量變化, 以推論後續的整理或漲跌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