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資的時候絕對不能聽口沫橫飛的故事; 上漲的時候是如此, 下跌的時候也一樣
對於跌跌不休的股價, 財經雜誌總在跌勢已經被大多數人知道的時候, 推出封面故事, 細數企業困境, 若能在股價尚未慘跌之前就讓報導出爐該多好?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事)
--------------------------------
身為電子一哥的鴻海,光十一月至今,就被外資賣超近二十萬張,名列賣超排行榜第一。即使母公司或合併財報,都交出亮麗成績,前三季每股純益達六.一八元,但是在景氣低迷,以及外資持續調降評等陰影籠罩下,鴻海股價像坐溜滑梯般,總計自去年高點至今,已跌了七四%;若計算五二○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鴻海本身市值少了五千億元,集團市值也大幅蒸發一.二三兆元,跌幅高達六七.五%。
但是,股價與業績的不同調,確實讓投資人心中不斷盤問著:鴻海與郭台銘,到底怎麼了?
--------------------------------
這一小段摘自X週刊

不能夠認同"交出亮麗成績", "股價與業績的不同調"這樣的敘述; 拿廣達來比較就很清楚
過去四季的稅後淨利成長率:
廣達: (37.5),(18.61),(17.66),(32.86)
鴻海:(-10.33),(-23.66),(2.85),(29.07)
過去四年鴻海的ROE每年都能維持25%以上; 今年明顯下降, 預估將不到20%
而廣達過去四年內有三年ROE達不到20%, 去年23%, 今年也維持相近的水準
鴻海的稅後淨利成長在Q1從去年Q4近三成降到接近零; Q1財報在四月公佈, 投資人要看著數字的變化做投資決策, 或是看著大老闆們群起擁護政府, 進行愛台投資? 如果在四月的時候就仔細想想爲什麼數字會出現這樣變化, 就不必等到現在才細讀雜誌的故事找原因, 財務數字裡早就揭露困境

比起過去的成長, 這樣的數字算是交出亮麗的成績? 股價與業績的不同調?
過去可以享有高價, 高本益比, 有一個原因是高成長, 當成長率不見了, 高價, 高本益比的溢價空間自然要消失, 反映在股價的縮水很合理

難道未來沒有再次成長的機會了? 也許不容易! 當蒙古(元)帝國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帝國之後, 已經沒有其他的土地可以再跨了; PC, 手機, 消費性電子, 網通設備, 等領域都已經跨足, 還有哪個領域可以帶動成長? 如果沒有新領域, 就只能隨著總體經濟的循環而沉浮

獲利是衰退了, 但股價該跌這麼慘? 有沒有跌過頭?
股價的內涵意義, 如果不是成長, 就是價值; 上面兩家企業的股價一般印象, 廣達是比較偏向價值; 如果海已染紅, 它的成長因素已經消失, 只好向價值看齊, 兩者比一比就知道有沒有跌得太超過了

投資的時候不必聽口沫橫飛的故事; 得要多看數字, 多比較數字, 多想想數字背後的邏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