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到兩個關於次及房貸的報告
一個是財訊老謝的文章, 另一個是外商銀行的報告, 看兩者的感覺層次大不相同
仔細想了一下, 其實問題是出在對象不同, 客戶不同, 訴求不同

老謝所有類似報告的邏輯幾乎都是一樣的
先把各主要股市的(漲)跌幅數字列出來比較, 跌少的就是資金的主要流向
同時列出幾個經濟數字, 如利率, 原物料價格, GDP或股市市值...表現較差的, 市場有疑慮的市場, 就說是該地政府要有所作為
這兩個主要邏輯, 就所從以前到現在所有老謝的報告裡最主要的邏輯
像一個自動報告產生器, 只要遇到市場的大幅漲跌, 套上數字就產生一篇報告

老謝的客戶, 報告對象, 從電視觀眾到雜誌讀者, 多是一般投資散戶, 不需要太深的學問才會讓人看得懂
又想建立起有說服力的印象, 只好搬出許多數字; 這些數字其實任何人都能用網路找得到
自動報告產生器組合產出的文字, 像八卦報紙一樣, 沒什麼營養, 看完就可以丟掉, 要丟的時候還嫌厚重難丟

另外一個報告很簡短, 沒有任何數字, 幾句話就將事情交代清楚
簡單摘要是: ...主因除了次級房貸可能的損失, 也因規避風險造成短期流動性不足, 而部分美國經濟數據不如預期更影響投資人對基本面的信心
各國央行第一時間挹注資金供應流動性, 使得恐慌心理得以緩解, 不過氣氛仍然緊張, 似乎要等次級房貸市場相關損失範圍釐清後才會好轉
相信若專注於基本面的投資人將在短期震盪時有機會獲益

前面那種報告, 關心的是誰抗跌, 關心的是沒有人會事先知道的答案(如FED的動作, 資金的流向)其實只能用猜的; 這種用已經看到的數字堆積文字成報告, 是給一般投資人看的報告
後面的關注的是震盪時期基本面所提供的可能獲益機會, 是給投資機構或大戶看的報告

前面那種報告是雜誌媒體用的, 需要追求最大的銷售發行量, 訴求的是看的人數越多越好; 只不過投資獲利的定律之一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後面的報告是給高額資金的人看,追求的是資金的安全與效益, 不需要讓太多人看到
對象不同, 客戶不同, 訴求不同; 文字的邏輯也會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