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年中, 油價不斷上漲
起初的聲音是, 油價上漲將會引發通貨膨脹, 將是世界經濟的災難
後來遲遲未見經濟災難
市場找到的解釋是:
1.中國輸出的低價商品, 抵銷了原料價格的上揚
2.油價的上漲, 是來自於經濟的成長, 實質的需求
現在連OPEC減產, 油價都還下跌
是經濟已經衰退, 至原油需求已經大幅減少 ?
美國的經濟數據的確顯示, 經濟已經降溫 !
偏偏表現在股票市場上卻是創新高的走勢
股價上漲顯示大多的民眾擁有了財富, 也對經濟有了信心。
市場上多空訊息並陳, 也許正好是穩定均衡的狀態
不用擔心通貨膨脹, 而經濟是降溫卻不是大幅衰退
以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利率穩定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Fed有二大任務:第一是維持通貨膨脹於低水平,第二則是完成第一項任務,卻又無需緊急煞車,以免經濟落入衰退。
看一下統計資料:
1.觀察過去聯準會五度升息循環結束前後三個月(共六個月)期間,S&P500指數上漲機率八成
2.過去四次升息週期的經驗,升息停止一年後,美股平均漲幅有18%
3.除非遇意外重大利空,美國利率不會突升或降,不管是到達低檔或高檔,接著會停留至少兩季,之後才會轉變方向
這次停止升息後, 美股依然是上漲
同時美債也已走了一段漲勢
通常應該逆勢的兩種金融商品, 前一小段時間是股債齊揚, 只是不會一直維持下去
股債齊揚何時分道揚鑣? 也許在利率將要調整前
以下是新聞摘要
--------------------------------------------------------------------
消費者信心強勁 道瓊創六年半高點 鉅亨網.9月26日
美國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104.5,高於預估的上升至102.5,亦提供了股市部份支撐。
分析師說,這份報告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消費者感覺已有所改善,但並不表示消費者支出上升,足以重振經濟,並迫使Fed再度升息。
該分報告屬利多消息,顯示消費者支出減緩,但並非下墜。正符合股市利多。
2006.10.13 工商時報
美債短線過熱 中長期走多頭
美經濟降溫 市場怕冷過頭 【2006/10/18 經濟日報】
油價回跌導致美國9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滑落1.3%,是三年來最大降幅。同時,9月份工業產值意外下降0.6%,反映汽車、家具、電子設備等製造商減產,也進一步佐證美國經濟逐漸降溫。
2006.10.14
Fed最新褐皮書報告 美房地產市場 廣泛降溫
OPEC減100萬桶原油出口 小case!油價下跌表態 鉅亨網‧10月18日
暴漲時代結束? 油價跌破59美元 2006/10/04 經濟日報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報導,隨著原油業者大舉投資增加供給,「中國需求」的迷思戳破,油價暴漲的時代可能行將結束,供給甚至可能大幅超過需求。倫敦布侖特原油期貨3日已跌破每桶59美元大關。
新聞周刊報導,近年來油價狂飆,並非真的有什麼供給上的大缺口,而是肇因於市場氣氛看漲。市場認定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飆漲的需求,將超過原油所能供給的範圍;奈及利亞、伊朗等產油重鎮不穩定的局勢,也被一再渲染。
但這種市場情緒能影響油價,是因為全球原油預備產能近年來低到占需求量的2%至3%。預備產能如此低落,則是因為過去20年油價低迷,石油公司不願增加投資,不願探勘新油源所致。
「中國需求」開始幻滅。這個迷思假設大陸的高速經濟成長將吞噬一切新增原油產能,但大陸整體用油卻只占全球的8%;其次,大陸近年的需求激增主因是要彌補過去的不足,例如開始建立戰略儲油。「中國需求論」建立在大陸2003年12%及2004年16%的的高成長;但2005年卻僅成長1.5%,今年推估會增加6.1%。
除非經濟衰退,全球需求不可能銳減,油價若是下挫也會降低石油公司繼續投資的意願,從而減少未來的供給,油價變數仍多。不過無論如何,把資產全數壓注在能源領域絕非明智之舉。
2006.09.30
美個人所得、支出增幅減緩
美國週五公布兩經濟指標,顯示美國個人所得與支出增長八月份雙雙減緩,前者月增率僅○.三%,後者較七月份更只微增○.一%,經通膨調整後八月份個人支出與去年同期比較,甚至轉為衰退○.一%,創下近一年來最大跌幅。
美國8月耐久財訂單意外下降0.5% 預估為上升0.5%
鉅亨網.9月27日
- Oct 19 Thu 2006 11:08
股債齊揚的美國--國際經濟訊息整理9510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