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種投資商品都有個別的特點與訴求,在廣告文宣裡一定是強調商品的優點,對於投資人來說,在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投資標的時候,把各類別各商品的介紹型錄拿來閱讀,可能看到的情況就是:所有金融商品都是好產品,文宣都說可以幫助投資人的資產增值。

實際上,所有金融商品都無法保證獲利,而文宣上說的資產增值可能是某種經濟環境才會看到,洽當的時機與環境買到對的商品,才會看到資產的增值。

甚麼才是洽當的時機與環境?想一想,投資人是怎麼採購服裝的?有些時候會買眼前立即需要的當季服裝,這時候價錢折扣可能少一點,有些時候會趁換季時採購,比較便宜但可能穿沒幾次就換季而收藏起來了,夏季買冬衣也是可以,只是無法立即看到功效。

衣服都是可用的商品,但若沒穿對季節服裝除了看起來奇怪,穿著也不舒適。不用期待所有金融商品都會替投資人的資產增值,而是要學著理解某些時候對於某些金融商品是屬於當季商品,某些時候會有換季現象,非當季商品可能價格會下跌,不易立即看到效用。

金融商品同樣各有他們的適用的季節。經濟呈現擴張階段,較適合股票型標的;經濟情況較混沌不明時,可能較適合債券或其它較偏向於避險型標的,原則不難理解,但一般投資人不易瞭解的是:經濟是屬於何種情況?金融商品需不需要「換季」?

判斷「金融季節」最相關的訊息通常是整體經濟與資金的狀況,其中,利率的變化(也意味債券價格的漲跌)是最明顯的訊號,金融情勢若出現換季的情況,常會先在債券漲跌顯現端倪。

一般投資人也許無法預知未來情勢,但可以學習著追蹤央行發表的言論或動作來推斷。例如,台灣央行總裁在7月初說,過去美國公債殖利率很高,但是量化寬鬆(QE)推出後利率持續下跌;如今QE將逐步退場,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是必然現象。

央行不僅是「暗示」,而是直接說那是必然現象,清楚明示金融商品要換季;或是美國聯準會先前明示了QE可能退場的時間表,也是一種可以推斷金融換季的資金情勢轉變;看到可能換季的宣示,或許短期內的價格波動還是不容易預測,但中長期的趨勢卻是相對清晰的。市場裡隨時有各式各樣訊息或是相關業者的文宣,分析各種應該投資特定商品的理由與前景,在眾多紛擾的訊息裡,投資人最該專注關心的方向就是與資金情勢有關的,通常是各央行的政策態度及相對應的經濟情勢,以判斷眼前適合投資的金融季節。

自然現象在換季時會看到較不穩定的天氣變化,有時候乍暖還寒,有時候似已轉涼卻有艷陽高照,金融情勢的換季同樣會有許多不穩定的情勢,如今年以來看到債券,黃金,新興市場股匯市都有明顯的波動,見到換季訊號時,最好預做必要的準備或調整,才不致於在市場大幅波動時手腳慌亂。

 

2013/09/17 【經濟日報╱王俊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