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一個很繁雜多元的市場,用指數來理解市場的表現,理論是一個化繁為簡而快速直覺的方法,

不過指數無法完整有效的呈現市場樣貌,常須依據不同環境而有不同的判斷,不應單純以指數表現當作判斷依據,而得從繁雜的內容中找出符合自身所需的資訊。

整體指數表現內容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類股、產業、不同的股票特性(成長股、景氣循環、高股息、投機股、題材.....)等等,

有些時候指數持續上漲的內容是由不同類股族群輪流表現,多數類股族群都可以隨著指數而上漲,這種情況下只要指數維持不墜,多數人都可以享受投資獲利,不過有時候指數上漲並非多數類股族群都能表現,指數是內容較少部分族群的表現,就不能因為指數表現而覺得是進場機會。

怎麼知道眼前的指數表現是多數類股可以輪動,或只有少數族群表現?同樣都是指數大漲,如何知道背後的風險有差異?其中一個觀察角度是成交量,量價背離的情況代表資金相對不足以使多數類股受惠,所以有些類股無法跟隨指數表現,另外就是要觀察不同類型的股票族群,例如代表中小型類股的櫃檯指數表現是否一致?成長股為主的高價股如何表現?或是資金規模較大的主題式ETF通常也可以代表特定類型的族群,高股息ETF是否跟隨指數表現?概略追蹤一些不同類型的股票,就可以看出來指數表現內容是機會較多或其實有些風險。
......

「小股民的思考解析課」:https://vocus.cc/smartmoney/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