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族應該發現最近兩個月油價一直在調降,達三四年來最低的價格,另一方面看到今年第三季台灣經濟成長率是近兩年來較高的水準,兩者之間似乎有點違背常理的推斷。

 

一般認為經濟成長強勁會帶動各項民生需求,而石油是各項民生需求的基礎原料,通常經濟繁榮時期,石油價格應該不會太便宜;當原物料或石油價格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大的跌幅(一般約是超過20%的幅度),或許得要懷疑是否全球經濟降溫才使需求減緩,造成原物料價格的下跌。

 

另一個角度是,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也會與美元狀況有關,當美國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應會造成貨幣價值降低,對應使商品價格上升,油價也不會便宜,但現在只是停止量化寬鬆,還沒有升息緊縮,油價已經跌到相對低點,同時期美元指數是相對強勢升值,或許石油與原物料價格走弱有美元相對走強的因素,但無從判斷有多少比例是經濟因素,又有多少比例屬於貨幣的因素。

 

除此之外,當然還是可以找其他理由來解釋:油價由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也許是供給面出現明顯的變化,才使油價下跌。

 

一般人開始任何投資之前,總會做點功課,收集一些資訊,或是聽取一些建議,然後才決定是否投入;但單只是一項石油價格,就可以朝正面解釋:刺激消費幫助經濟,、也可以朝負面解釋:因為需求不振而造成價格下跌,或是中性看待,它只是貨幣的因素與實質經濟需求關聯性低,各角度聽起來都有道理,投資人該相信什麼?

 

現實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經濟學更是可能出現兩種截然對立的結論,卻都是正確的,其實結論只是個參考,該重視的是邏輯推論過程,從邏輯過程可以得到更多有助於判斷的訊號,而更接近真實情況。

 

例如若推論石油價格變化是貨幣因素屬於中性的,那麼當美元不再強勢的時候,石油價格是否就止穩了?如果石油價格是供給面因素,是否看到產油國增產的新聞,或是否美國頁岩油產出量改變?過去當原物料與油價大幅下跌,通常結論就是經濟需求出了問題,但是有了貨幣因素加上頁岩油技術,同樣的結論是否還適用?總體經濟需求的狀況除了油價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訊號(例如貨運量,企業營收等)可以參考?

 

當投資人做功課時,不要只看到某一單向的結論,而是要參考各不同面向的思考,重視推論邏輯過程,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有助於判斷決策訊息。

最重要的投資秘訣通常不是某一種特定招式,而是重視邏輯的獨立思考,愈多思考愈能提高投資判斷的正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