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2013/11/12【經濟日報】
一般人投資時總是希望找到某些蛛絲馬跡,以判斷未來可能的情況,讓自己的投資布局能夠達到預期的績效,而其中有一個常被提到的是:歷史經驗;例如常聽到「歷史經驗顯示,台股第4季股市上漲機率高」;「歷史經驗顯示,新興股市第4季往往是整年度表現最佳的季度」,似乎參照歷史經驗可以讓投資人在這個季節輕易的獲得一定程度的報酬。

 

實況是否真可以如此呢?如果只看近兩年,台股第4季上漲的機率是零,看近四年的上漲機率變成是五成,若把時間拉得更長會得到略高一點的機率,也較符合所謂「歷史經驗統計」的結論,然而這個「歷史經驗」只是個統計,對投資人是否有幫助卻是另一回事。

 

統計要追蹤的資料是一段較長的時間,以較多的資料來推測期間可能出現的某種機率,然而投資人所執行的買進或賣出卻是單次動作,關係著投資人績效的是單次的市場表現,即使過去可以達到99%的上漲機率,只要投資人當次剛好遇到那機率1%的下跌,所謂的歷史經驗統計就變得沒有參考價值。

 

任何時刻股市環境或是經濟背景都與過去不一樣,股市表現取決於當時經濟環境與未來預期,而不是由已經過去的歷史環境所決定,對於投資人而言,該想清楚的是投資當時的經濟環境,而不是過去的機率狀況。

 

正常的股市中短期波動是隨機的,若統計取樣時間夠久,應該會得到漲跌機率都接近五成的結論,但若確實某一段期間上漲(或下跌)機率明顯較高,合理的推測是存在某項季節性因素作祟。

 

而統計資料的價值是讓投資人思考該項因素是否會在當時影響市場表現,或是何種情況下該項因素對投資有利,何種情況下該項統計因素不具參考意義,是藉由統計資料來思考理解投資當時的背景環境是否有利,而非單純以統計結論來作決定。

 

所謂的數字會說話,或是統計所得到的結論,有時候未必合理,更何況可以輕易藉由取樣差異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如前所述近兩年上漲機率是零,近四年的機率變成50%),不加思考而以簡化邏輯的統計結論作決策是危險的,例如近兩年第4季的股市沒表現,如果以統計結論當做投資理由就達不到所預期的報酬。

 

第4季股市易有所表現,推測原因是對於新年度的期待總是較高,總有些新的計劃或信心喊話在這時候被提出來,易畫大餅又沒有財報公告的檢驗,但回顧過去第4季表現較差的年度,通常經濟基本面也較弱勢,也就是說雖然有些樂觀期待,未必足以抵擋經濟弱勢對於股市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通常是在經濟基本面較無虞或是股市已經超跌的前提下,該項統計結論對投資人才會較有利。

 

在參考任何統計資料時,應有更深入的思考,想清楚統計背後可能的意義,了解統計資料適用的前提,思索對於投資人個別運用時是否真能有所助益,而非單以簡化邏輯的統計結論作決策,多一點思考才會在投資時多一點勝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