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以原始投資金額或是以資金報酬來計算, 都是思考買一個事業可能參考的角度
以原始的設備裝潢等投資金額估算, 類似於企業財報"淨值"的概念, 以資金報酬的估算則會較接近是本益比或股息殖利率的概念
 
還可以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 前者較像是買資產, 後者像是買營收與獲利; 若以財報區別則前者重視資產負債表, 後者重視損益表
買資產思考的角度會比較偏向於它在經營或營運時的效用, 即使當時景氣不佳見不到獲利, 但只是產能利用率降低, 當景氣回升, 既有的資產產能就能夠發揮效用而創造營收與獲利; 買資產的角度未必能夠立即看到收穫, 而必須等到資產(或產能)能夠配合景氣與需求才有效用
買資產像是投資購買設備的概念, 當設備廠房建好了並不代表立刻能獲利, 還需要實際的營運, 調整良率, 品管等, 並且出現訂單需求, 跨過損益平衡點才開始獲利; 買設備的風險在於設備的效用沒有發揮, 或預期的需求沒有出現
 
以資金報酬的角度則會先考慮營收與獲利, 達到合理資金報酬才划算, 營收與獲利不佳時, 等於是資產閒置, 還得花成本維護, 除非看到合理的營收與獲利數字, 才適合買下該項事業; 以營收與獲利角度來評價, 立即可以算出資金的報酬; 看到賺錢了才跑來分一杯羹, 付出的價格自然要高一點
兩者效用的差別有"時間"因素的差異, 而時間也影響了風險的情況;  未必能夠立即看到收穫而需要時間等待的, 風險比較高, 價格要低一些才合理
 
兩種思考角度對於企業的評價差距也與景氣狀況有關
在景氣較差的時期, 企業營收獲利不佳, 還要花費維護資產設備, 這會對於企業的營運造成負擔, 比較願意認真思考賣出資產的價格; 相反的, 景氣繁榮時, 產能都不太夠用了, 當然賣出資產的意願降低--除非價格夠高
淨值比(與資產負債有關)向來是評估與景氣狀況有關的企業--評估景氣循環股的重要工具
以買事業的角度來思考, 若是有錢也有時間可以等待, 選擇在景氣較差的時候投資, 以資產負債表來評估, 通常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下資產, 等待景氣繁榮時, 資產的評價就會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