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頭一遭的振興經濟消費券本週就要發放, 可以趁機從各種角度來思考看待相關的問題
這裡先從所謂"振興經濟層面"來思考; 當然這方面我並非專家, 只是就自己所知道的來考慮

近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出口的貢獻, 當出口項目開始衰退, 而出口項目又非自身所能掌控, 當局自然得朝內需來思考提振經濟; 這是政府送紅包的背景
過去日本也有這樣的例子, 好像成效有限;

所謂經濟衰退是 : 需求不足---> 企業投資與生產減少---> 降低雇用人數---> 消費力降低---> 需求近一步降低; 於是進入惡性循環, 讓經濟持續萎縮
消費券的用意應該是為了維持民間的消費力, 讓這樣的惡性循環能夠止住而不持續惡化; 用股市術語大概等同於政府在跌勢過程中伸手護盤
成效有限的原因應該也不難想像, 因為這只是短暫一次性的金額, 並非民眾持續性的收入, 廠商動腦在短期內搶錢搶完就沒了, 不會增加僱用, 不會新增投資, 上述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並不會因為消費券而被打破

發券而不發現金, 當然是希望這金額全部都能花掉, 以達振興經濟的目的; 不過成效也許還是會打些折扣; 因為許多民生必需品, 特別在過年前後, 即使沒有消費券, 民眾還是得花錢, 現在民眾拿消費券來用, 而原本自己要花的錢就存了下來, 而儲蓄並不會振興經濟
如果發券的時機, 錯開過年前後, 錯開民眾花錢的高峰期, 在民間消費的淡季才發消費券, 說不定在統計新增的消費數字會比較漂亮; 只是官員大概會被罵不懂民間疾苦吧!

消費券尚未定案之前, 曾經有個議題是, 消費券不能使用於小攤販, 只能使用於合法登記或有發票的商家; 後來顧及民意或基於照顧弱勢商家而不限
其實當初我想應該不會開放使用於小攤販, 因為沒有發票, 未經登記的商家, 使得消費金額的數字無法列入官方統計的經濟成長數字, 為了使數字漂亮好宣揚政績, 只能使用於合法登記或有發票的商家是合理的規劃; 當然還是偉大的民意改變了這樣的決定

既然消費券的發放有其特定時節, 當消費金額被統計到經濟數據上呈現出來, 也只會在當季的數字出現; 到時就知道經濟數據不夠難看也合理
上面幾個思考點是來自於經濟的角度; 後續再從廠商, 生意人, 或其他的角度, 來想想消費券相關的商業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