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架構, 不外四大變數 : 供給, 需求, 價格, 數量
四大變數交互影響, 產業最後歸於一均衡點, 若有任一變數調整, 產業結構開始變化

新興產業最先調整的是需求量的增加, 接著是供給量增加, 然後價格下跌, 最後達到均衡
這解釋了股票市場波動的邏輯, 當產業的 供給, 需求, 價格, 數量 產生變化, 股票市場就有興盛與衰敗

如果產業長期處於均衡點, 股票市場就開始陷入沉悶期

沉悶期的股市, 最適合做功課, 讀財報, 讀書讀資料
------------------------------------------------------------------
對照兩段投資大師彼得林區的話

一, 學歷史和哲學顯然比修統計學之類的學科更有助於股市活動。投資股票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而將每件事都量化的人,顯然吃了虧。如果挑選股票可以量化,那麼你只要花時間守著電腦,便可以賺大錢了。股市投資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你在股市用得上的數學,在小學四年級時便學到了。

二, 挑選股票時,對我幫助最大的是邏輯,這門學問告訴我,華爾街往往做得多麼不合邏輯。事實上,華爾街的思考和希臘人差不多,早期的希臘人常常圍坐數日,辯論一匹馬有多少牙齒,他們相信只要坐著想便能得到答案,無須到馬身上實施檢查。許多投資人也喜歡坐著辯論某種股票是否會上漲,彷彿財務繆思會給他們解答,他們就不肯直接找公司查詢。

呂宗耀說沒有絕頂的聰明才智跨入複雜的財務工程領域, 回歸最簡單的分析邏輯, 加入史觀與日常生活的切入
-----------------------------------------------------------------

最原始最基礎的邏輯最能展現效用, 但也最容易被忽略
經濟學的前提是, 假設人是理性自私, 運用這項股票市場波動的邏輯時要考慮清楚
如果是長期趨勢的產業結構調整, 當然相信人的理性, 可以清楚的判段趨勢方向
但是如果是短期的價格波動, 可能就參雜了許多的情緒
短期的價格波動, 當然也不外乎四大變數 : 供給, 需求, 價格, 數量
只是參雜了情緒, 可能使的供給或需求在瞬間因不確定消息衝擊, 產生立即大量的改變

運用經濟學的邏輯來分析, 也就是運用的是基本分析, 技術分析的種種就排除了
技術分析講的是統計及心理, 不同的邏輯有不同的運用方式
初入股市時不懂爲什麼很多人說要了解自己的個性, 了解股性, 後來才了解原來是其邏輯不同
大師的說法當然是很多經驗累積的精華, 但畢竟是他人的邏輯, 建立自己的邏輯才是最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