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價格的感覺,常直接拿數字來比較,例如過去一個便當70元,現在100元,過去股價指數9000點,現在11000點,說價格變貴了,

不過,不同的時空環境來比價,並不合理,如果所得增幅和物價增幅接近,只是表面價格數字放大,實質購買力沒有變化,不能說變貴了;

價格是否合理,不是單一個數字足以解釋,還得有其他相對比較的數字來判斷。

 

對於月收入22K的人,花200元吃一餐可能有點貴,但對於月收入80K的人而言,應該還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價格貴或便宜是與所得比較,不單只是一個數字的大小,而是由實質經濟水準來判斷才相對合理,以股市來說,看總市值與GDP比值,或是房地產業以平均房價所得比,都是評估價格水準的重要參考。另外,價格也可能是跟效用相近的產品比較,麥當勞一個套餐的價格,和便當店的價格比較,看哪個比較划算,或例如股票市場的股息殖利率遠高於定存利率,讓股票相對具吸引力。

由於各價格比較基準項目會有波動,預期的變化也會被納入考量價格水準,例如現在月收入22K會覺得太貴的東西,當預期未來收入可以提升到40K,原本覺得貴的東西就變得不貴了;原本偏高的股價,在預期經濟可以快速成長情況下,股價就顯得不貴了。

......

「小股民的思考解析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