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經濟情勢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整體企業營運狀況好的時候,獲利成長而帶動股價上升,同時也增加總體經濟的規模,而股價漲幅與經濟上升幅度可以量化比較,以判斷股市的漲幅是否超出合理的幅度,巴菲特指標即是這個量化數據的內涵,是常見的評估股價指數價位高低的方法之一。

巴菲特指標=股市上市公司總市值與GNP(或GDP)比值。

 

至於比值落在甚麼範圍才算合理?從歷史數據來找答案是一個方法,台股近十年大致落在1.2~1.8;2007年的高峰曾接近2.0,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曾滑落到1.0以下,目前則是接近2.0已經屬歷史高峰的位置,以這個角度來看,台股整體的價格偏貴,投資風險偏高的位置。

更深入的思考,這個數據及判斷推論是從歷史經驗而來,過去的經驗不代表未來必定雷同,例如金融海嘯後的資金規模與超低利率情勢,與過去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或是不同的經濟結構與規模也會有所差異,如美國的巴菲特指標,依照巴菲特原本提供的數值,超過1.2就已經是偏高的數值,所以來自於歷史經驗的數據,總還會因為情勢背景的差異而留有一些彈性的空間。


社會的進化常來自於想像力與創造力,而造就出與歷史經驗不同的風貌,十年前我們可能還無法想像網路與智慧手機對於日常生活各層面的影響,現在則已經幾乎完全滲透每個人的生活,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可見的部分造就了蘋果電腦、Google、Facebook、或如韓國的三星、台灣的台積電等企業的市值膨脹,拉高了股市的總市值;不同於歷史的創造力,造就不同於歷史的股市與經濟統計數據,我們用十年來的數據,來評估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創新科技所創造的股市市值?


不過別忘了,除了想像力與創造力之外,惰性與慣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這部分讓人停留於舒適圈,而無法逃離歷史的制約,這也是歷史經驗總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原因,所以每次的經濟創新總會讓資本市場認為:「這次不一樣」,但最後總是沒有不一樣而讓資產泡沫破裂。

 

對於人性與歷史的深刻思考,讓冷冰冰的歷史數據不單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而包含了更多推測情勢的必要內容。
當股市到了歷史高點區,不代表它應該立刻回跌,因為人們對於創新還有所想像,要直到人們覺得創新似乎不再那麼有趣,不再令人發出「哇!」的驚嘆聲,或是突然被甚麼現實負面事件驚醒,才回到現實的歷史經驗範圍內。

歷史數據還是有均數復歸(回到長期平均值)的特性,當股市已經處於歷史高點,可能調整的壓力隨時都在,投資該追蹤的是,甚麼事件觸發它啟動調整,這可能是某個指標產品不如預期的創新,或是指標企業獲利遠不如想像,或是金融層面的劇烈變化,都是未來要謹慎注意的焦點。

 

(本文全文開放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