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的投資最關鍵理由是:價格貴不貴,及其相對應的報酬率是否合理
價格偏高自然會使報酬率降低
在長期相對高點區的投資,都需要十分謹慎,或是必須靈活調整

台股加權指數總市值對GDP比例目前大約在170%附近,去年高點(2015.4)大約在180%,台股歷史裡比這個數字還高的只有(2007.10)的高點
即使景氣正處復甦期,不過,成長率不高,總市值對GDP比的算式分母的提升程度有限,對於合理總市值的推升幫助也有限
雖然處於相對高點未必會立即修正,但空間有限,風險相對較高,長期角度而言仍不是好的投資時機

-----------------------------------------
美股是否出現過熱?巴菲特指標告訴你!(鉅亨網2016/11/29)
美股 S&P 500 自 2009 年三月觸底 666 點起漲之後,至本週一 (28 日) S&P 500 已來到 2201.72 點,漲幅高達驚人的 230%,毋庸置疑地,美股這段逾 7 年半的大牛市行情,確實是又長又強。
雖然一些市場指標顯示,目前美股的估值已經偏高,如 S&P 500 未來 12 個月本益比估為 17.3 倍,即遠高於過去 10 年的平均水平 14.7 倍,顯示美股確實是價格不斐。

與其他資產相比,主張美股多頭的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全球資產恐怕沒有比美股更穩健的投資標的,顯示多頭認為美股更優,空方則認為美股過於昂貴,投資人在面對這樣的「牛熊激辯」,又該擬定出什麼樣的投資策略呢?

巴菲特認為,股市總市值與國民生產毛額 (GNP) 的比值如落在 75% 至 90%,是為合理區間,如超過 120%,則該國股市即已出現過熱現象。

如果單純以 GNP 作為分母,藉以測算美股是否過熱,這樣的標準或許真的可能失真,難以讓人信服。
巴菲特本人亦曾經承認,以 GNP 作為衡量基準,確實有其謬誤,如公司的海外業績,就可能對市值和 GNP 造成影響。
Validea 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 John Reese 認為,用 GNP 作為分母確實難以讓人信服,如採用 GDP 作為替代的衡量指標,將更能體現出一經濟體的「體質」強健與否。
對於一般人而言,GDP 數據比起 GNP 來說,其實更容易取得數據,同時 GDP 與 GNP 之間的差距,事實上並不是太大,只是本質涵義不盡相同。

在以 GDP 替換 GNP 之後,目前美股巴菲特指標已高達了 124.9%,以該指標超過 120% 即為過熱的定義標準來看,不可否認地,美股確實已經出現高估。
John Reese 警告,如果你是巴菲特「價值投資」教條的信奉者,那麼請記住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巴菲特指標嚴重過熱,「那你就是在玩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