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資或投機需要衡量機會與風險
資金浪潮推上來的時候,反正大家都看不到水底下的樣貌,正好混水摸魚,似乎到處都有機會,只要退潮時來得及離開就可以
不過,這種情況面臨的風險未必是因為資金退潮,而是因為不知道或忘了自己正在裸泳,或是資金退潮時還留戀而來不及離開,即使看到資金不再繼續漲潮,腦裡卻不相信

新聞資料裡1月時上市董監事持股水位18.133%,6月降至17.884%;六月份的台股還在8500上下,上市總市值約25.7357兆(7/1資料)
少掉0.249%概略估算是六百多億,再加六月之後的上漲,說不定董監持股賣更多

董監賣股票,外資買股票,究竟算是資金漲潮還是退潮我也不知道,董監應該屬於長期相對穩定的持股,外資則有多種不同屬性,有長期考量也有短期投機或套利,說不定是深層在退潮而表層在漲潮

這裡一般認為股市的機會在於景氣走向復甦,景氣趨勢開始好轉,企業獲利可能開始好轉,這點確實是投資的機會,但還有兩件事需要考慮
一是景氣好轉的幅度可能很小,而且很大一部分好轉的原因是基期數字較低所造成的現象,復甦強度較弱,只會有部分企業在景氣好轉過程獲益
另一件事情是股市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漲幅,股價漲多是投資的一大風險,這項風險足以抵銷景氣復甦所帶來的機會
這裡所謂的累積一定漲幅,可以從今年低點以來的幅度對應經濟成長幅度與歷史的比較,或是看總市值與GDP比值的數據,都可以從數據角度理解這裡是相對較高的位置

上市指數與台灣50在技術角度是越過去年七月以來的頸線壓力,櫃檯指數與中型100則還沒有越過壓力,個股的表現差異是投資人面對的另一項風險
即使同樣是行情主軸的權值股,台積電與大立光還維持強勢,中華電信或如下面新聞裡的仁寶,或是廣達,統一超等似乎已經休息
另一種風險是時間風險,有些可能沒甚麼跌,卻也沒表現,而是要花時間等一個不知道會不會表現的未來,或是已經表現過了,而要花時間等待整理一段時間

投資衡量的機會與風險有許多不同的方向,不單只有指數創高與外資買超,在平常看不到的大戶與董監持股,在表面與深層,市值規模與個股差異,時間長短....還許多不同的風險差異
機會隨時都存在,但等風險降低時所存在的機會才更安全

--------------------------
董監減碼 持股探新低(2016-08-07 經濟日報)
今年6月上市董監事持股占整體上市公司股權水位降至17.9%,創下有統計資料的1987年以來最低水位,顯示大股東在台股漲至9,000點波段高點之際,採取逢高減碼持股,籌碼流向外資手上,估計7月可能還會下滑。
台股早期公股比率高,使上市董監事持股占整體上市公司股權水位高達七、八成,隨中華電等上市公司民營化及釋股,與外資增加持股,董監事持股水位逐年下降。
這幾年經歷證所稅、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等不利台股的政策實施後,上市董監事採取財務操作,持股水位逐季降低。

今年1月上市董監事持股水位降至18.133%,2月略微提升至18.135%,3、4月為18.06%、18.05%,5月再降18.037%,6月首度跌破18%至17.884%,創下台股最低紀錄。


想賣股? 大股東掀解質潮
台股掀起一波上市櫃大股東股票質押解除潮,據統計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技嘉董事長葉培城、瑞軒董事長吳春發及仁寶董事長許勝雄等都進行解質,其中吳春發、許勝雄質押解除後,帳上已無質押股票。
520以來挾著政府護盤、熱錢大買利多,台股上漲千點以上,指數位置來到波段高點,大型權值股股價還原權值後多數已經創下歷史新高,大股東一手有現金股利入袋、一手質押在銀行的股票已經大漲,無再質押必要,遂進行股票質押解除。

統計520以來至今,台股大股東股票質押解除合計達57萬8,542張,為歷年來高峰期,最受矚目是郭台銘在6月下旬進行的幾筆質押解除及隔幾日質押設定,主要是6月鴻海股價高於2月,重新辦理質押解除、質設,可向銀行貸得更多資金。
最特別的是,吳春發、許勝雄隨著瑞軒、仁寶股價上漲後,兩位董事長順勢解除股票質押,帳上已無質押股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