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文章裡的新聞提到,外資熱錢銀彈可能近尾聲
有些新聞或名人的觀點常會被拿來當一種指標或反指標,但如果只是用指標或反指標的印象來看待別人的觀點,有時候有點可惜,會少掉一些刺激自己思考的機會

指標或反指標,任何新聞的觀點不必相信,但也無須全盤否定,反而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讓自己學習研究的地方
以前天新聞為例,提到外資買超已近兩千億,參考過去經驗,差不多是尾聲
這是真的?看新聞應先存疑,在從疑慮中研究學習,有時候可以有意外收穫

以前次波段為例(今年一月中到三月中)外資累計買超金額確實約在兩千億左右,但怎能以一次的例子就能斷定這次也是兩千億?又怎麼能斷定外資銀彈只有兩千億額度?
再回顧去年八月底到十一月初的波段,外資累計買超只約近一千億;為什麼不以這一千億為經驗來推斷行情?

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去年外資用一千億左右的銀彈可以推升一個波段,今年初卻要用兩千億才推升一個波段,是否可以說今年初的籌碼壓力比較重?或是說去年跌幅夠而使籌碼輕,或是去年除了外資之外還有其他大戶也用力推了股市一把
這些都是一則新聞裡可以提供的思考角度,媒體只會當傳聲筒,而不會深入研究思考或解讀,投資人若願有多一點探究精神,可以從媒體訊息中獲得更多思考參考的訊息

現在外資也用了約兩千億的銀彈,幅度則與前兩次差不多,相對而言,籌碼比去年的波段重一些,從這角度來看相對資金推升幅度稍缺乏效率
又當短線連續大買而推升效率也不高時,要當心當主力推不動股價,而出現反手殺的力量

不從外資銀彈究竟有多少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外資買超金額可以推升的幅度與效率來看,也是一個推斷行情的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