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所有值得知道的事情皆為已知事實,就只需要演算:即是應用一套固定的邏輯法則到已知事實上
例如,已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便可演算火星繞行太陽運行的週期,或已知油輪,管線及煉油廠的成本和容量,便可計算出整合性的石油公司應提煉多少石油才能達到收益最佳化
如果值得知道的都是已知事實,那麼採取因應行動便會像轉動曲柄一樣簡單,只是一部能產生預測和行動的"邏輯機器"
"所有重要的知識都已揭露"的假設,阻絕了進一步探究的精神

如果不需要新觀察或構想,演繹便已足夠,但在不斷變動的世界,這個答案鮮少是正確的
想要產生策略,必須拋開演繹的舒適和安全,運用歸納類比,判斷及洞察大膽嘗試;必須將某些構想或洞見具體變成資源的新組合,以因應新的風險或機會
---------------------------------------
以上摘自"好策略,壞策略"

許多與股市相關訊息的編寫方式常常如同上述的"邏輯機器",用一套固定的邏輯法則到已知事實上
例如:降息,便推論後續使資產價格如何變化;或例如:股價站上某個位置,便使後續價格趨勢成形....
或是說選擇某一個營收與獲利成長水準,某一個殖利率數字,或選擇高於某個股東權益報酬率數字,將可以獲得較好的投資收益
在不斷變動的市場裡,這樣的簡單演繹,結論很少是正確的

投資需要邏輯,卻不是一套固定的邏輯
而是在基本的邏輯基礎上不斷的變化調整,歸納類比某種新的經濟情勢,洞察判斷某種新的變化
不是去找到一部"邏輯機器",而是要建立因應情勢的歸納類比及洞察判斷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