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有一個消極的目的是:抵抗通膨,維持購買力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裡有一段提到,從1964~2014,S&P500指數從84點漲至2059點,同時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為度量的美元購買力萎縮了令人吃驚的87%。這樣的暴跌意味著現在需要1美元買到的東西,在1965年花13美分就可以得到


但這卻不意味任何投資或理財的動作就可以避免現金購買力的衰退


----------------------------------------
毫無疑問的是,擁有股票一天、一周或一年的風險比將資金投入現金等價物高,無論從名義值還是購買力衡量都是如此。這對於某些投資者,因為它們的生存可能受到資產價格下滑的威脅,任何可能有重大的近期內資金需求的人,他們可能在市場低迷時被迫出售股票。
但是,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他們可以也應該在數十年的維度下投資,股價的下跌並不重要。他們的關注點應鎖定在投資周期內獲得顯著增長的購買力。對他們來說,隨著時間推移買入而建立的多元化的股票組合將被證明風險比美元要小得多。
------------------------------------------
以上摘自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要維持購買力的投資理財,不能在市場低迷時被迫出售,而商品本身又要能夠隨著經濟與貨幣數量而逐漸增值

房地產是常被提到可以抵抗通膨,能維持購買力的資產,不過,當買進的價格過高(以租金或所得比來衡量),可能意味著它已經提前反應(維持)未來的購買力,之後的增值潛力減弱,隨之而來的風險是被迫出售的危機,因為過高的價格也意味貸款壓力沉重,任何的職涯事業變動都可能造成威脅
房地產抵抗通膨的能力,是在以相對合理價格所購買的時候才有效

股票是另一種好工具,但台股裡能夠維持長期(十年)增值的企業卻極少,而一般人又極容易受到媒體訊息恐嚇而在市場低迷時出售(逃離)市場,使得好工具卻不容易被好好的利用;通常是長期持有的大股東或壽險資金或其他長期資金才享受得到股票的優勢
對於一般人而言,在台股應該該要計較股價的下跌,因為能夠長期增值的標的極少,不容易進行長期投資,必須在相對高價區,相對繁榮期保持當時的購買力,避免受到資產價格下滑的威脅;意即是遵循景氣循環波段的投資,是一般人維持購買力的投資的較佳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