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股票市值從1980的二兆四千七百二十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五兆九千九百五十億美元
股市的繁榮發展速度超過了實際經濟的增長速度,金融交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世界貿易的發展速度
1987年上半年指數在六個月漲了30%,本益比達23倍,令人擔心的消息包括貿易逆差,伊朗衝突和貨幣貶值充斥市場,1987年八月起,股市出現較大的波動
黑色星期一10月19日股市狂跌,爆發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當日道瓊指數由2246.72跌到1738.47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資訊加速交易的速度,也加大了市場的波動
 
資訊技術的發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聯繫在一起,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也造成負面影響,當某個股市暴跌時,其他股市也難以倖免
股市暴跌,各地政府紛紛採取救市行動,香港宣布關閉股市四天,美國宣布限制使用電腦程式控制交易,雷根政府宣布降低銀行優惠利率,聯邦準備理事會保證向商業銀行提供充足資金,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資訊技術的進步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便利,銀行不只自身進行業務整合,也積極支援產業的業務擴張
九O年代美國開始由金融家發動的對外併購活動,完全改變八O年代的產業態勢,逐漸擴大金融帝國,擴大經營範圍,開始混業經營
金融業原本是仲介服務,由於服務的領域,物件和目標不同,原本是分業經營,有不同的收益與風險,混業經營的初衷是增加獲利,分散風險
實際情況是,混業經營不僅沒有分散風險,反而隱藏了風險,擴大了風險,改變了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留下監管空白,也使得金融業的分工消失,權責關係模糊
 
金融商品為實體經濟和資源配置的需要而設計,需要多少的金融商品應取決於經濟的發展,但在金融菁英混業經營的環境下,不斷推動金融商品的高槓桿化,使得衍生性金融商品喪失價值基礎,而且加倍發揮圈錢效應
金融危機就來自於這些金融家的開賭設局
---------------------------------
摘自"看懂世界是部金融史"
 
過去是PC與網際網路造就金融業的結構改變,接下來的智慧手機與行動網路,也可能帶動消費與金融再一次的轉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