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股的成交量萎縮,有個觀點說是滬港通吸走了大戶的資金,而台灣又不廢除大戶條款,所以資金不回來台股
 
這或許是原因,是原因之一;經濟或是股市或甚至是人生都很複雜,很少事情的原因是單一理由可以解釋的,通常是多種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
過度簡化的邏輯,認定種某單一原因而缺乏其他角度的思考,可能無法看清全貌,或是易受到單一觀點的誤導
 
資金會流向某個地方通常只有一個原因:有錢賺
對於股市而言,要有錢賺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成本夠低,二是具有未來前景
 
成本除了是買進的價格,也包括賦稅;
對於投資人而言,投資的成本究竟是買進價格重要,還是賦稅重要;如果價格已經不便宜,還要繳稅當然比較不划算,但如果買進價格低,獲利空間夠大,繳稅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台股成交量的萎縮難道原因只有滬港通與大戶條款?如果股價已經不便宜,大戶會在高價區當傻瓜?如果已經轉為跌勢,難道要大戶資金伸手接下墜的刀子?條件狀況不好,有甚麼理由要資金回來?
 
另一個更該關注的問題是:台股裡是否缺少了較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或具有前景的產業來吸引資金
若產業具有競爭力,企業有成長潛力,自然有投資人願意進場;台灣電子產業成長期,股市成交量能夠維持相對大量的水準,但進入相對成熟期,成交量相對萎縮
成交量萎縮的問題根本應在於台灣的產業,缺乏新創具成長潛力的產業,經濟進入相對成熟而低成長
缺乏投資機會的時候,不須滬港通,資金也自然會出走;大戶條款與滬港通只是這個經濟背景環境下,剛好共同影響台股成交量
即使沒有大戶條款,即使沒有滬港通,台灣的產業結構也未必有創新的成長,未必有條件吸引更多的資金
 
當缺乏實質產業來吸納資金時,卻引誘資金回流,會發生甚麼事?
幾年前媒體曾經抨擊政府遺贈稅率太高,造成資金外流,之後政府也從善如流,調降遺贈稅,資金回來了,但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實質產業可以容納的資金有限,資金只好把房地產搞成最容易賺錢的產業,成為民怨之首
過去抨擊遺贈稅,現在抨擊大戶條款,媒體當然可以有較多意見以督促政府施政,但如果思考的角度可以更多元,從更多角度探討問題本質,可以避免把民粹的力量,導引至愚蠢的後果
 
大戶從來都不會當傻瓜,沒有適當的環境條件就要求資金回來,這樣的民粹力量才是傻瓜
沒有適當的環境,只是讓大戶資金賺飽了就拍拍屁股走人,最後留下房地產泡沫般的自食惡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