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模擬金融市場裡的投資實驗,這個市場只有兩支共同基金,投資者可以選擇如何配置最初可支配的一百單位基金額度,總共模擬25個年度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提供有關基金漲跌表現的資訊,投資者也可以變更配置的比例

參加實驗的投資者,有些每隔一個月就收到基金表現的回饋資訊,有些是隔一年才收到,有些長達五年才收到資訊

 

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都採取兩種基金各半的配置,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哪種基金表現比較好

等到他們拿到關於兩種基金的表現資料後,他們就會開始更動投資配置

 

每隔五年才收到資訊的一組投資者,得到回饋資訊及更動配置的機會,只有寥寥數次,反觀每月收到資訊的人卻有好幾百次的機會

 

等到實驗結束,那些每隔五年才收到資訊的投資者賺得的錢,是每個月都能得到資訊的投資者的兩倍以上

 

擁有六十倍的資訊與機會來調整投資配置,反而讓每月更新資訊的表現,輸給五年更新一次的投資者?

部分原因在於兩種基金的設計特性。

其中一種具有較低的平均報酬率但相當安全,它每個月變動不大而且很少會賠錢

第二種基金則有較高的報酬率,但變動較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月份是賠錢的

(第一種是仿照債券基金設計的,第二種則類似股票型基金)

 

就長期而言,把資產投入股票型基金可以得到較好的報酬,但就每個月來說,投資人往往一看到股票型基金出現損失,就傾向於把錢轉到較安全的債券基金,也因此損及長期的收益

反觀每年或每五年才收到回饋資訊的投資者,會看到股票型基金的收益高過債券基金,但卻沒有看到兩者在價格波動上的差異

等到實驗結束,每五年才得到回饋資訊的投資人,平均有66%資產配置於股票基金,而每月得到回饋資訊的投資人,平均只有40%資產配置於股票基金

 

每月得到資訊者會出甚麼問題?他們得到大量的資訊,但短期的資訊無法呈現兩種基金的真實長期收益,反而創造出知識錯覺:股票基金風險太大

 

資訊越多越好?投資人在擁有較多資訊時,可能相信自己擁有較佳的知識,但是當資訊沒有被正確完整解讀時,它只會讓人產生知識的錯覺

事實上,大部分短期股價波動都與長程投資報酬率無關,不應該被當作投資的主要參考依據。在評估某項投資長期的特性時,資訊越多反越讓人弄不清楚

 

財經資訊的激增,從新聞網站到雜誌,讓投資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了解股票市場,但這些全不見得能預測或了解未來走勢,反會遮掩缺乏深度知識的事實,而越來越快速的資訊流動,未來甚至可能縮短暴漲暴跌的周期;知識錯覺是造成金融泡沫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以上摘自『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