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營運優勢一般可以由創新來達成,或是藉由擴大市佔規模來達到

 

台灣企業的創新能力一般是落後於美國,大概得和中國或韓國企業比規模,取得規模優勢,具有較低的成本才易生存,但是較大的規模也有其缺點,而且若是追求的是不斷降低成本,到頭來獲利的未必是自己

 

企業規模擴大的優點是成本可以降低,但缺點是組織可能變得較官僚,易出現內部的貪腐
部分台灣的電子產業規模已經大到成長率難以再提升,或是創新競爭力不夠而無法再擴大成長,但官僚與腐敗的缺點已經出現;如鴻海與宏達電去年有類似的新聞出現
而大陸企業則正挾其廣大內需市場的主場優勢,企業規模正在提升

 

台灣企業在產業供應鏈的運籌,降低成本的能力確實很強,只不過有些降低成本的好處並未回饋到企業或股東,近年消費電子產品降低成本的好處,很大一部分是由消費者獲得
幾年前3~5萬等級的電腦,現在可能1~2萬就可以買到,兩年前的頂級手機,大概是現在中階手機的水準,同等規格的價格大概降了五成或甚更多;消費者獲得成本降低的利益,企業雖然努力降低成本,卻無法獲得利益,近幾年即使因產品降價而擴大市場規模,企業獲利也不易再成長

 

在企業營運角度,創新能力比不過美國,擴大規模達到一個不易再繼續的情境,但擴大規模的缺點卻一一的浮現,降低成本的策略也未必有效,降低成本反而傷害自身利益,又背上血汗工廠壓榨勞工的惡名

 

投資人看到的訊息,通常是企業又進入哪一個市場,發表哪一個新產品,但是很少回頭來思考,那些過去持續沿用的營運或成長策略是否繼續有效,或是否能繼續保有競爭優勢;如果過去的策略已經失效,看到企業又進入哪一個市場,發表甚麼產品,可能都是事倍功半,消耗更多資源卻無法成長或甚至繼續衰退


看到中國IT產業崛起衝擊台灣同業的新聞,要檢討的是,台灣這些企業的成長與競爭策略已經不容易再保有優勢,即使沒有聯想電腦也會有其他企業來破解台灣企業這一套策略,即使沒有中國的企業,還是有其他來自各方的挑戰,這是資本主義必然存在的現象
聯想併購案讓台灣感傷,但更感傷的是台灣的企業還沒有讓投資人看到甚麼新的營運策略,檯面上的腦袋還是過去二十年來的老面孔,少見到新思維以應付各種未來可能的新挑戰,內部企業缺乏營運能力的創新與成長,比外來的挑戰壓力更令人擔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