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2009年底買了一個房子(高雄),同樣一筆資金也可以拿來投資其它的生意;
不過應該還是房地產的獲利相對容易一些,不只我個人有這樣的想法,例如電子大亨也做了不少房地產投資,整體房貸餘額上升,產業投資貧血,房地產投資過熱,可能是未來回頭來看這個時代的寫照。

相對於台北房價已經攀高,2009年的高雄房價相對還沒漲多少,2004~2006年高雄房市大量推案,到了2009年已經幾乎去化完畢,而2008~2010的高雄幾乎沒有新推案的房子可看,我買的是一個建商結案前最後出清的兩戶之一,出清價格是令人滿意的價格,和我原本2001年買來自住的房子單價一樣。

幾乎十年之間房價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個案還是有不同的差異),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這段期間購屋的居民不用把太多資金積壓在不動產上面,相對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用於日常生活消費,有好的居住品質及生活品質。(如同前文摘要德國房價平穩讓人民都買得起,房地產業未必需要是龍頭產業)

不過高雄悄悄在改變;2008年前後包括捷運與高鐵通車,巨蛋與百貨公司進駐形成商圈,大面積公園綠地成形,區域人口數也穩定成長。在房價還沒動之前,地價已經越來越高了。到了2011~2012房地產市場已經變成北冷南熱。我是房價上漲的受益者,但我也覺得房價越來越貴,漲得有些誇張,我可不希望自己下一代成為買不起房子的屋奴。

最近把2009年買的那一筆房產賣了,在實價登錄之後大約以登錄的行情價賣掉(很短的時間很快就成交了);原本買房並不是期待房價上漲而增值,只是想把資金放在房地產,能夠穩定有合理的租金收益就好了
但如果以投資角度,這裡有幾個考慮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房價已經漲上來,以目前的價格賣掉等於把未來十年的租金都已經收進來放口袋了。以財務語言說是達到未來淨現金流的合理折現價值。
第二個因素是:實價登錄可能使房價透明平穩,短時間內可能不易大幅漲跌,期待未來再漲的增值幅度可能有限。
第三個因素是:去年以來高雄推案量大增,交易量大增,但今年下半年交易量已經萎縮,用股市技術分析角度來看叫高檔量縮,供給量增但流動性降低,可能是市場轉變的徵兆。

還有其它的觀察現象,例如高雄建商老闆陸續出脫土地資產,高雄百貨龍頭想賣掉大樓;擁有房地資產的建商與大戶正試圖將資產換成現金。

另外是超高大樓現象,高雄50層大樓的長谷建設在2001年掛了,85層大樓的東帝士也掛了,2000年的時候看到四十幾層的超高住宅建案,是一個房地產循環的相對高點,高雄現在正在蓋的有幾個超過30層的超高住宅建案,是近十年少見的高樓住宅。
超高大樓現象的解釋是:當建築從實用的居住使用,變成比氣勢,比豪華,比面子,可能就超出實質經濟所能夠支撐了

還有地區的房仲家數,密度可是全台灣之冠,比起雙北市絲毫不遜色,也可能是產業過熱的跡象

我的考慮角度對於別人未必成立,我要賣也要有人買交易才會成立
買方應該是真正的有錢人,為了避掉遺贈稅而成立公司,讓房子登記於公司名下
推論買方應該有足夠的現金不需貸款,但買方仍用貸款
有錢還要貸款,政府已經降遺贈稅了還要避稅,這是令平民百姓無奈的政經環境,低利率低稅率,使有錢人更有錢,同時也讓窮人面臨物價房價更難負擔的窘境----這一點是平民百姓的微小心聲,希望政府當局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