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70年代美國面臨石油危機,隨之"煙囪工業"(高耗能工業)瀕臨崩潰,及兩次相當大的經濟衰退,可以說是停滯衰退期加上反工業化時期,同時遇上第一批戰後嬰兒潮投入勞動市場
理論上,這時期的美國遇上了零成長加上康朵鐵夫循環的長期停滯,多數勞動分析專家都預測,經濟體系即使以最快的速度發展,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


實際狀況是,1965~1985年間勞動力人口從1.29億增加到1.8億(成長39%),但有酬工作數量從0.71億增加到1.06億(成長49%);不論從百分比或絕對數字來看,美國任何其他和平歲月都不曾創造出如此多的新工作
康朵鐵夫的理論完全無法解釋美國經濟體系內所創造的新增工作機會,美國所擁有的是一個嶄新的創業型經濟體系
這些新工作從何而來?答案是從任何一個地方,包括部分快速成長的高科技企業,還有更多快速成長卻平庸的低科技企業;這些企業除了違反康朵鐵夫停滯現象之外,還有共同點是:它們都是"新科技"的例子,都對知識加以創新的應用。科技並非就是電子,材料或遺傳等,"新科技"指的是創業型管理


在所有主要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只有熊彼得關切創業家以及其對經濟體系的影響,對於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而言,創業精神是外在於經濟的事件,它對經濟體系有深遠的影響,但本身卻非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
以上摘錄自"創新與創業精神" Peter F. Drucker


近年台灣遇上了薪資倒退(或成長停滯),年輕及高學歷族群的高失業率,似乎就是文中所述的零成長,康朵鐵夫循環的停滯期,加上勞動力供給過剩(高學歷畢業人口增加及大陸勞動力競爭),經濟體系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薪資自然難以提升


經濟學的邏輯說價格管制未必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即使提高基本工資,而不是改變勞動力的供需關係,問題恐仍繼續存在
解決之道是:創造出一個創業型經濟體系,對知識加以創新應用的創業型經濟體



以下是新聞摘要

-------------------------------------------
王文華:失業與創業【聯合報】 2012.10.07

主計總處公布:八月分台灣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三點六一。
解決青年失業的方法之一,是鼓勵創業。如果「找」工作這麼困難,何不「創造」工作?如果「就業」意味著大材小用,何不小材大用來「創業」?

當然,「創業」比「就業」更難! 
雖然難,還是要做。因為創業比就業的潛在效益大,不只對青年本身,也對台灣經濟。GDP破二,青年失業率破十三,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如果經濟和就業市場將結構性地衰退,創新和創業,是唯一的出路。

台灣經濟正在辛苦地轉型,創新和創業,將成為最重要的國力。天堂和地獄等距,天使正失去耐心,我們,要往上或往下呢?



勞委會:創業當老闆比率 比10年前掉5%【聯合晚報】 2012.10.15

「黑手變頭家」的夢想不再?根據勞委會最新公布資料,民國100年就業者從業身分,受僱者的比率比起10年前增加5至6個百分點,老闆身分的雇主與自營作業者比率最多減少近5個百分點,某種程度反映台灣社會昔日白手起家的創業條件正在做結構性改變。專家表示,先進國家多有這類問題,主要是產業發展成熟,難覓新類型事業缺口;但台灣填鴨式的教育、土地與人力成本墊高、產業走向規模經濟,也難辭其咎。
 
勞委會每年9月公布性別勞動統計,在勞動力概況方面,發現不論男女,100年的受僱者都比10年前增加,男性從68.38%增加到74.63%,女性從76.49%增加到81.79%;相對的,就業身分為雇主和自營作業者的比率往下走,衰退以男性自營作業者最高,達4.78%。
 
經濟變遷 小店、小工廠生存不易
104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創業者比例衰退與經濟發展有關。他說,3、4年級生在當年百業蕭條的年代,只要肯努力,開街邊小店或成立小工廠,就有機會變頭家。但隨著國內產業成熟,服務業走向連鎖型的規模經濟,以及土地與人力成本提高,都讓創業變得不如以往容易。
 
清大教授彭明輝9月也在其部落格中以「草莓族,或被犧牲的一代?─台灣的案例」撰文,犀利點出30年來的產業擴張、併購,「使得利潤和控制權迅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使得年輕人失去了往上流動的管道,成為永遠的奴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