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缺乏新的產業結構變化,沒有創新技術的產品或品牌,過多資金沒有新的投資標的,部份資金流向房地產業,加深產業不均衡及貧富差距的經濟困境


問題不是很難理解,但改變卻很不容易
要離開原本的道路,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是很不容易的;
現在還在第一線的企業領袖,可能十年前就在第一線了,印象所及至少有兩位重量級老闆曾經要退居幕後卻又回到第一線
這兩家企業在自己領域內已經是第一名了,也曾經想要跨出原本熟悉的領域,做些不一樣的佈局或投資新的領域,包括經營通路,投資節能產業等,但還看不到甚麼成績
不容易調整產業結構的原因可能在於頭腦,思維邏輯很難跨領域的改變,即便如已經很成功的企業,沒換腦袋也難跨領域


企業自身已經知道需要找尋新的出路都未必能成功,更何況有許多企業或個人缺乏改變或找新出路的的企圖


(王文華,失業與創業,聯合報10/7)
.....缺乏創新能力。台灣教育的設計,是培養專業人士。所以我們有許多一流的醫師、律師、工程師,但較少兼具創新和銷售能力的創業家。台灣的創業家,大多不是「好學生」。而所謂「好學生」,都立志當大公司的經理人。教育內容不改,「好學生」永遠沒機會發展學業以外的潛力,而有創業基因的「壞學生」也只好繼續自求多福,承受不需要的辛苦。

一九九八年,昇陽電腦創辦人拿出十萬美金,扶植了Google。二○○四年,PayPal創辦人拿出五十萬美金,成就了facebook。台灣能拿出五十萬美金的企業家何其多!但大多投資房產,成了「地主」。未來何不投資人才,變成「天使」?
----------------------------------------------

產業結構的改變,要期待現有檯面上的企業並不容易,因為通常已是既得利益,忙於維護原有利益,忙於抵抗競爭,頭腦不容易改變,也沒有餘力改變結構
產業結構的改變,需要創新與創業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