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景氣循環,避開空頭走勢,才有好績效。


一般認為,定期定額能夠藉由長期平均而降低投資的成本,即使沒時間關心市場的投資人,只要藉由定期定額,也可輕鬆達成長期投資的獲利。但是,這觀點是合理的嗎?我個人曾投資過一檔科技基金,從1997年開始定期定額,剛開始進場的基金單位淨值大約13美元至15美元,隨著1999年、2000年的科技泡沫,當時最高淨值接近50美元,有超過300%的增值幅度。
帳面上看似獲利豐碩,不過,筆者當時缺乏自己的投資邏輯,相信定期定額可以達到所宣稱的理財目標,也沒有專業人士提供不同的投資建議,因此,並沒有在當時獲利出場,而是繼續定期定額參與了整個泡沫破裂的崩盤過程,直到2004年出場時,基金單位淨值大約20美元。


整個投資過程符合定期定額投資的理念:長期累積不停扣,但最後其實沒有獲利;出場的理由不是因為獲利或停損,而是自己開始有較多的學習而逐漸有投資的想法,希望能依照自己所學到的投資方法進行投資。


回顧反省這段投資經歷,曾經想過:是否問題並不是出在定期定額的策略,而是自己的運氣太差,選擇了發生泡沫的產業市場做為投資標的?不過,若仔細思考其實定期定額的策略並不是完美的,即使是定期定額策略能夠降低長期平均成本,也不能當傻瓜投資人,仍舊必須在某些特定時機停利出場或是調整配置。


歷史經驗顯示,金融市場幾乎每隔三、五年就出現一個小泡沫,每隔十年就出現一個大泡沫,長期定期定額不會避開泡沫,甚至最熱門的投資標的就是泡沫產生的地方。定期定額的「長期」幾乎必然經歷泡沫升起又崩落,如果沒有在泡沫崩落之前出場,極有可能白忙一場。


定期定額強調進場的邏輯而沒有出場邏輯,它重視長期的投資時間但不重視出場時機,但是一筆成功的投資必須將獲利實現放進口袋才算完成,定期定額策略等於只做了一半,如何出場仍得靠投資人自身的判斷。


通常在股市下跌時期會聽到的說法是:持續定期定額不停扣,才能累積低成本的基金單位數,在股市回升時才能夠反敗為勝。不過如果投資人先前無法即時出場而遇上股市空頭走勢,下一次還是不知道該在何時出場,股市回升時只會在帳面上反敗為勝,之後同樣會遇上股市空頭走勢,帳面績效還是可能消失。


定期定額在投資進場時是一個簡易而容易成功的策略,但必須認知它未必能夠輕鬆達成長期投資的獲利,而是要有出場的邏輯才是完整策略。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股市長期投資的出場時機(或是不宜加碼進場的時機)會是在景氣相對繁榮時期,如景氣紅燈、領先指標開始下滑,原因是景氣有循環特性,當繁榮過後景氣走入收縮循環也會伴隨股市空頭走勢,而避開空頭走勢是很有效率的提升獲利方法。


例如:台灣最近期的景氣循環,領先指標指數從2011年4月至6月開始下滑,當時股價指數位置還在8,500點至9,000點,算是長期投資不錯的出場價位,足以避開去年以來的修正。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定期定額是傻瓜策略,需要搭配聰明運用以避開空頭走勢,才會有更好的績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