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很難完全客觀的看待所面對的事物,有時候即使只是一點點不知從何而來的印象,都會造成偏見
「羅傑斯(Jim Rogers)」可能多數人都聽過,或是知道他是誰;「山田侑」是誰?可能沒有人知道

前陣子找了兩篇讀書摘要的文章同時在Blog出現,分別是
"學會思考" http://www.wretch.cc/blog/SmartMoney/26189511 (摘自羅傑斯給女兒的12封信)
"會計師給女兒的32+1封信" http://www.wretch.cc/blog/SmartMoney/26566189

從Blog的回應,推薦,收藏等等現象來看,顯然"會計師給女兒的32+1封信"這本書寫得比羅傑斯那本的內容更受歡迎,更能感動人心,「山田侑」就是寫這本書的作者

不過「羅傑斯(Jim Rogers)」名氣很大,翻譯者是知名學者洪蘭,名氣也很大,寫推薦序的也都是名人,先不管內容如何,這些陣容就可以讓這本書成為書店強力推薦的暢銷書
當然它的內容不是不好,但單是知名的作者與譯者,就足以在消費者心裡造成一個印象,認為它是值得看的好書


但是比較上述兩篇文章,個人覺得寫得更好的書卻可能沒人認識("會計師給女兒的32+1封信" 小知堂文化出版)
當消費者站在書店的書架前,要選擇拿起哪一本書的時候,是根據印象,還是真的完全以內容來決定?

上面寫的是兩本書的比較,但若要決定的是兩檔股票,印象分數會佔了多少?

有些企業的新聞總是比較多,或是總是較容易找到名人來增加印象分數,投資人可能比較熟悉,但是熟悉不代表企業的營運績效較好,只是一般人很容易因此而對這樣的企業較有好感
若是從實際營運數字來看,這樣的印象或好感可能只是一種偏見,也就容易造成投資的失誤
要消除這樣的偏見,只有完完全全的從企業實際營運內容去理解,忘了企業老闆的形象,忘了企業新聞的頻率,才會有更客觀的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