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總要找出某些過去所存在的交易價格當作參考點

例如均線,趨勢線,頸線,壓力支撐價位等,都是找過去已發生的價位當觀察參考點;這些過去所存在的事有其參考意義,但也需要知道其可能造成的盲點

下面摘錄的文字有關於參考過去事件的現象
--------------------------------------------------
巴菲特發現一個奇怪現象:並非企業成長幅度越大,股市表現就越好。
巴菲特做了一個比較,將1964年至1998年之間,劃分為前後各17年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4-1981),是當時聯準會主席沃爾克(Paul Volker)主導的時代,美國歷經低利率、企業高成長的狂飆時代;在第二階段(1981-1998),則是利率升高、企業成長放緩的慢步時代。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猜測,兩者相較,股市必然是在第一階段成長較快囉?事實不然!儘管第一階段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後者的兩倍以上,但當時道瓊工業指數成長幅度,卻不到1%,而在第二階段,卻足足成長10倍以上!

何以有「股市表現完全與經濟基本面完全脫節」的現象?除了與前述的利率、企業獲利預期有關之外,另一個「市場心理因素」,更是影響市場的重要關鍵。
「人們在投資的決策上,習慣性地受到近期經驗的影響,就像只依據照後鏡的影像來開車一樣,在揮之不去的『餘悸猶存』狀態,失去方向」
------------------------------------------------------

投資的決策上,習慣性地受到近期經驗的影響,幾乎就是技術分析的特色,以近期所發生過的價位或趨勢當參考,它有正面的助益,只是需要避免在揮之不去的『餘悸猶存』狀態,失去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