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選股的原則可能相對是知易行難的
例如要選營收成長的, 但如果兩檔股票同樣幅度的營收成長, 也許就找另外的角度來比較, 假設其中之一是技術面多頭排列, 另一是空頭排列, 也許會選擇多頭股
但如果這些條件又都一樣, 也許再加入毛利率, 週轉率, 股東權益報酬率, 或是融資狀況, 法人買賣等等條件
理論是各條件一一比較越完美的越好, 只不過人的腦容量或記憶理解能力有限, 很難完全理解與運用所有層面的條件, 或是不容易找到各種條件都很完美的股票, 只能找到相對條件較佳的股票, 既然只是相對較佳的, 投資人又得從中取捨, 選擇要相信哪一個條件對於股價的影響力較大, 實際上又偏偏在不同的股票上, 可能每一個條件又對於股價有不同的影響力, 有時候營收成長會帶動股價, 有時候又不會
最後通常是選擇少數各股, 長期追蹤認識, 瞭解其股性, 瞭解哪些因素對於股價最重要, 等於從上千的眾多標的中必須不斷的捨去無法仔細認識的, 捨去無法長期追蹤的, 捨去較不能掌握的, 而這些各股再怎麼會飆會漲, 如果剛好沒能追蹤, 最後可能只得說是無緣獲利
雖是有些各股無緣獲利, 但另個角度來想, 其實是因為不熟悉, 無法掌握所以捨去, 捨去的其實是風險, 長期來看這樣的取捨, 對於的資金保護其實更重要

選股其實是在眾多各股與各層面的條件之間做取捨
投資人很容易看到媒體的資料就"取", 而忘了它應該與許多其他相近條件的各股與自身條件狀況做比較, 在比較之後才決定是否要"捨"
受媒體影響投資決策的投資人, 經常是"取"訊息中的樂觀期待, 而"捨"對於風險的考量, 但對於資金保護的思考, 應該是相反的狀況, 要"取"對於風險的思考, "捨"樂觀的期待
選股必須經過各種風險與可能的獲利條件的比較, 才能在取與捨之間做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