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股市裡大家都想低買高賣, 但不同的邏輯想法會造就差異的動作與結果

如果是投資, 應該計算合理的資產價格, 報酬率, 包括企業的資產狀況, 獲利狀況等, 只有當股價評價已經過高, 或是獲利已經降低, 才會改變持有股票的信心
但如果是投機, 或許考慮的是別人的持股信心, 如果其他市場參與者的信心薄弱, 可能造成股價修正, 就足以成為調整持股的理由
於是當股價指數出現較明顯的波動, 但還是會有些股票的波動並不明顯, 或是有些股票會有激烈的股價變化而成為市場焦點
兩者之間的差異, 或許是因為持有股票族群的不同, 或是股性的不同, 有些股票向來就是比較多投機者參與, 有些就會較缺乏投機性的波動

股市整體指數的波動不會消失, 但每次波動究竟是由哪些股票族群當主角, 可能隱含著波動的特性
如果比較多投機焦點股, 市場題材股, 重視題材而較多夢想的各股, 這些類股所引發的市場波動, 或是由權值股搭配期貨的波動, 可能在思考解讀的角度需要比較偏向於技術分析角度, 因為畢竟投機的屬性就是關心其他人的持股信心, 而技術分析在某種程度上, 是理解市場心理想法的工具
如果連一些績優股, 通常較不具投機波動特性的各股也都加入指數的波動, 也許得思考指數的波動可能起因於某種經濟基本面狀況的調整
有時候投機性的買賣力量過度將股價推升或壓低, 可能吸引投資性的力量逆向操作, 抵銷股價延續的力量
若當投機性的買賣力量加上投資性的買賣力量往相同的方向一起展現, 可以推升的速度與幅度應該會很可觀, 但如果只有其中一種力量, 呈現的規模就會較小
這樣的思考有關於指數內涵的廣度與深度, 或許可以推斷指數漲或跌勢的規模幅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