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時候, 庫存的觀察, 有可能成為趨吉避凶的重要依據;
在"成長動力vs.營運負擔"(7/19)文中提到庫存在有些時機可能會造成營運的負擔

下面是新聞摘要; 只是剛好出現這樣的實例, 沒有任何各股標的推薦或看壞的意涵
-------------------------------
庫存跌價,拖累威剛上半年獲利(2010/07/26時報資訊)

威剛表示,今年第1季在DRAM供應不足,各方需貨孔急下,威剛因應OEM客戶需求,3月底提高庫存備貨到54.49億元,然5月時客戶心態轉為保守,需求急凍,DDR2 1Gb單月價格從3月的高點3.15元,降到5月低點2.09元,跌幅高達33.65%,致需提列大幅跌價損失。

庫存跌價損失已經在第2季反映完畢。威剛表示,第2季底庫存已經降至43.67億元,存貨週轉天數為36天,其中DRAM庫存已經降至健康水位,跌價損失已經完全反應在第2季。

-------------------------------

前文摘取書上的文字: 在景氣由高峰轉向下衰退時期,物價通常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準,企業的庫存買進價格也相對較高,當需求減緩而且價格開始下跌,企業將面臨產品滯銷而且庫存跌價損失的雙重打擊,這時候庫存量越高的企業受衝擊越大

這個實例正好符合敘述中的現象, 而導致出現虧損; 然而等到這個新聞訊息出現的時候, 股價早已經跌了一大段, 而且通常是跌停, 想賣都賣不掉
但實際上, 在第一季的財報(四月就已公告)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疑慮; 
它第一季的存貨就已經是過去兩年以來的最高數字, 而且比起前一季與去年同期, 增幅都在一倍以上, 存貨週轉又下降; 而第二季的營收未能持續增加, 也意味庫存的去化程度有限, 加上原料價格的下跌就造成了殺傷力
從這些基本面現象來推論, 它的財報並不會太好看, 營運狀況也未好轉
在新聞訊息公告之前, 股價已經整理約兩個月的時間, 並出現帶量長紅而接近季均線, 很可能引誘依據技術面的投資人, 融資還在近幾週內增加了五千張左右
但這個例子在技術面告訴投資人的事情, 可能是個引誘的陷阱, 反而基本面告訴投資人的是重要的風險疑慮, 足以避開股價的修正; 顯然這些使用融資的投資人較不關心基本面能夠提早示警的功用

通常注意企業的存貨與週轉率, 就足以看出企業在短期的營運狀況有無變化, 而不用等到財報公告; 財報公告只是確認這樣的疑慮是否成真, 或是能夠化險為夷
由於第一季有不少企業見到庫存增加的現象, 也呈現於台灣第一季的經濟成長數字裡, 庫存出現大幅的貢獻, 若這些庫存要能順利去化, 必須是近幾個月的企業營收持續擴增, 才能夠讓第一季財報裡的疑慮化險為夷
在企業公告財報的時期, 如果是本來庫存已經有明顯增加而週轉率下降, 營收又未能持續擴增的, 或許都得當心它是否出現意外驚喜

至於跌價損失是否已經在第二季反應完畢, 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 原料價格是否止穩而不續跌; 假設原料價格繼續修正, 跌價損失就還可能繼續出現, 或是相反的, 若市場需求增加使得產品價格上漲, 原本的庫存就可能帶來收益
這是循環類股的一種特色, 原料價格與庫存量對於企業營運有重大影響, 對於股價的掌握, 可能追蹤庫存與原料價格會比技術面還更有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