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99.06.08經濟日報
市場會用相對波動性來當作評量風險程度的指標,然而對於投資人而言,影響最終投資績效的原因經常不是市場的波動,反而是投資人自身在不適當時機的交易決策所造成的。

市場的波動容易引起媒體的關注,進而渲染市場情緒,卻未必會改變投資標的基本面的本質,通常市場的波動是沿著基本面趨勢上下調整,只是市場的情緒反應容易使得上漲時超漲而下跌時又超跌;然而對於一般較缺乏財經知識協助判斷的投資人,若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判斷準則,就只能依據市場表現及自己的直覺與期待來做決定,在超漲時期推斷未來前景看好,超跌時期覺得前景疑慮,結果便是在相對高點滿懷信心的進場投資,又在相對低點灰心沮喪認賠出場,投資績效不彰是因為在波動過程中的錯誤時機進行交易;若說市場波動是風險,那它的風險是因為:較激烈的波動會大幅改變市場的情緒,使投資人暫時忘記理性邏輯的判斷,根本的風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資人自己的不當行為。

來自於投資人自身的風險,只能從自己改變,而不是去找不同波動特性標的就期待能改變投資風險;人天性是群聚的生物,但這是在投資時須要抵抗的一種本性,因為群眾行為會讓投資人做最糟糕的市場時機選擇,在市場的相對高點總會最多的樂觀期待,在相對低點則有最明顯的悲觀氣氛,避免從眾的天性才能避開這項來自於投資人自身的風險。
除了避免從眾行為之外,最好是找出合理的判斷依據,而不是依據市場表現來判斷,景氣數據或歷史統計資料等等,都能夠讓投資人知道市場的樂觀或悲觀是出自於情緒的感染,或真的有其道理,有所判斷的依據更能幫助投資人不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抗拒本性的情緒並能理性決策,讓自已降低投資風險。以近期的股市表現為例,見到相當幅度的修正,依市場表現來看或許有些悲觀的氣氛,但究竟是出自於情緒感染,或真有其悲觀的理由,得回到經濟數據去思考,領先指標及貨幣供給年增率的連續下滑,或許提供了市場修正的理由而不僅是市場情緒感染而已,有類似這樣的思考基礎就能理性看待市場的波動。
 
對於能夠抗拒從眾本性的投資人,利用市場波動才有機會以較低成本的買進,市場的波動特性在某些時候不僅不是投資的風險,更能提供很好的投資機會,當然最好是搭配價值的評估判斷,等待波動出現合理的價位;許多時候未必能夠精確評估合理價值,則適合運用定期定額或定期不定額的策略,在市場相對悲觀,或是經濟數據顯示衰退的谷底期,以策略因應市場波動抵抗市場氣氛對投資人的影響,利用市場波動所出現的相對低價成為投資人的成本優勢,只要熬過景氣谷底期通常就會顯現成效;金融海嘯以來市場一直有相當大波動幅度,但如果從當景氣數據顯示衰退時期開始投資,經過谷底期就看得出來當時的波動是投資人的機會而非風險。
 
投資若期待低買高賣而獲利,唯有市場波動才會提供價格相對低與高的差異,投資人應該利用波動而非受其干擾,讓市場波動成為機會而非風險;抗拒從眾的本性,避免自身在不適當時機的交易,建立合理的判斷依據,運用策略抵抗波動的影響,就有機會提升投資績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