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東西值多少錢並不容易評價, 同一家企業股票半年前的價格與現在會有很大的差距, 同一地區的房地產也會因為格局結構而有差異
這些評價不易的資產價格, 常常是依照所謂的"行情"來當價格的參考
 
而一般所謂行情價, 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 賣方能有利潤, 買方認為合理並且負擔得起, 能夠順利完成交易的價格
所謂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價格, 應該是多少人才會形成所謂的行情? 而這些交易者有多少是被迫接受價格, 或創造價格?
 
以房地產為例, 沒有任兩間房子會一模一樣, 同樣的地段也會因座向, 格局, 樓層...而有差異; 如果是以建商, 房仲, 代銷業者的立場, 當然希望價錢能賣好一點
於是如果在同一區域的成交價有高有低, 他們可能傾向於用比較高的報價來當作行情價, 畢竟成交是事實, 拿來宣稱是行情也沒什麼不對
但如果用比較極端的現象來想, 例如區域內只成交兩戶, 其中一個買家很有錢不在乎價格, 喜歡就買不殺價, 30萬/坪成交, 但另一個買價衡量自己能力只願以25萬/坪交易, 經過殺價也成交了, 這樣的行情價應該是多少?
如果高價成交的那一戶其實是建商自己事先找人頭成交, 於是它就創造了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行情價, 讓其他交易者參考, 有利於手上的餘屋或土地等資產的評價, 這是個拉抬價格的動作;
在許多時候可以看到土地或建物標售創高價, 或許未必是市場玩家的拉抬, 也可能真的是資金的推升, 而其中的差別在於究竟這行情價是屬於買方市場, 或賣方市場所創造的價格; 如果市場後續願意以高價成交的數量並不多, 反而都能夠殺價成交, 就使得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行情價下修
 
所謂行情價, 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 因此如果其中的大多數是買方殺價而出現的價格, 就使行情價下修; 反之則使得行情價推升
這裡行情價的概念如果類比於股市, 或許可以用成交量來觀察; 大成交量出現的價格是多數人接受的行情價, 但如果大量無法推升股價, 就使得行情價的推升出現疑慮, 而如果普遍認同修正或休息是合理的, 也就是只採低接而不追高, 就像成交價大多數是買方殺價而出現的價格, 會使行情價下修
雖然有成交就可以宣稱是行情, 但須想的是: 有多少數量的成交? (股市裡是量增或量縮?)成為行情價的代表性夠不夠? 是買方或賣方市場的行情價?殺價情況如何?(是低接或追價成交?) 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後續行情價的調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