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經濟學人針對通貨膨脹的議題, 有篇文章說中國,印度,印尼,沙烏地等國依照保守官方數字, 過去一年物價上升8~10%, 俄羅斯14%, 估計未來全球約2/3人口將面臨二位數通膨
經過五個月, 現在大概沒有人覺得通膨還會是威脅全球經濟的問題
當時預估通膨嚴重的時間, 正好是通膨反轉的時期; 但同時卻能讓很多人對於通膨問題的文章深感共鳴

最近一些財經雜誌的封面主題不約而同的提到金融危機
Time : The new hard times(新艱困時代)
The Economist : World on the edge(懸崖邊的世界)
Business Weeks: The new financial ice age(新金融冰河時期)
看到封面出現的邏輯應該和前幾天"誰還沒賣完?"文中的邏輯是相似的(前輩JL也常提醒封面的魔咒)

有三種市場參與者: 1.提早佈局者 2.趨勢追隨者 3.謹慎懷疑者
其實上述三種市場參與者是書籍上的用詞, 嚴苛一些的用詞是: 先知先覺, 後知後覺, 與不知不覺三種人; 不知不覺者必須依靠雜誌封面來提醒事態嚴重
基於籌碼的特性, 當不知不覺者發現而有所行動之後, 就已經缺乏進一步的買進或賣出的力量, 於是股價的波動即將反轉

媒體的邏輯不是事先提醒閱讀者, 而是要在事後得到最多數量的讀者共鳴
海角七號紅了, 主角就會成為壹周刊的封面人物, 命中注定戲劇紅了, 主角也會成為壹周刊的封面人物; 戲若沒紅, 主角就沒有新聞價值, 不可能成為封面人物
財經事件到了成為封面主題, 通常事件已經不是剛開始, 而是幾乎已被看清楚來龍去脈的時候; 例如九月中雷曼破產, 之後出現一些連動債商品的問題, 十月中才會見到連動債的交易員告白成為封面, 或是談話性電視節目的討論; 在股市若事件已被看清楚, 訊息已明朗時, 大概股價已反應八九成了

媒體的邏輯不是事先提醒閱讀者, 而是要在事後得到最多數量的讀者共鳴; 最近的財經雜誌封面大概都有讓人共鳴的條件, 媒體文章總易讓人產生共鳴, 只是投資並不需要共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