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隨著經濟環境, 隨著市場心理, 隨著金融市場的差異, 而讓所謂的跌深, 以不同的情況呈現

下面小段描述是一位網友提到的問題
-----------------------------------------------------
總是用跌深承接的方式買進一些績優股, 等到漲到最高點後, 開始下跌時賣出, 結果總是跌的不夠深時就承接, 待從高處下跌了一大段確定不會再上漲後才賣出, 造成獲利不多, 更糟的是, 當承接的股價不夠低時, 還會停損殺出, 造成無法彌補的虧損
------------------------------------------------------

什麼狀況才是適合逢低承接? 什麼狀況叫跌深?
也許投資人想找出一個數據來依循判斷, 例如拿中長期的均線以乖離率來計算

提一個比較極端的問題; 台灣的CPI目前在4%以下, 越南已達到20%左右; 目前在4%通膨下, 可能對季線15%乖離率就算跌深了, 那在20%通膨之下, 還要用15%乖離率來定義跌深嗎?
或是再思考在景氣擴張階段與景氣收縮階段, 跌深所定義的乖離率數字會不會不一樣? 成熟產業與成長產業的各股, 跌深所定義的乖離率數字會不會不一樣?
只看對季線的乖離就夠了嗎? 說不定對季線乖離已經很大, 但對年線的乖離卻很小, 這樣算不算跌深?

如果不想加入除了技術分析以外的考慮因素, 例如CPI, 景氣, 產業...等現象, 單純只設定技術分析條件: 定義乖離率達X%叫跌深就承接股票; 這樣會發生什麼事?
某些時期可能會很準, 但是當環境條件改變了之後就不準了, 而投資人還沉醉於自己過往的獲利績效, 不知道方法已經失效, 以致於原來的獲利在環境改變之後全數賠還給市場
例如去年下半年以來, 指數跌深的乖離率都超過-10%, 但在這之前已經有大約三年的時間指數跌深都不超過-10%的乖離; 如果以過去的經驗設定9%為跌深的定義, 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這樣的定義卻會出錯
這裡舉的乖離率只是技術分析中的其中一個例子; 許多相關的統計資料, 或技術分析的應用都有相似的狀況

其實在高點的風險警示訊號, 及在跌深的反市場動作, 我看的都是乖離數字; 但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 所設定的條件數字卻不一樣; 可以說我是完全照著技術分析在投資, 但技術分析裡卻包含了許多非技術分析的成分; 一樣的技術分析工具, 但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用法, 會觀察其他的輔助訊號來增加判斷的準確性
技術分析不是只看一個指標, 只設定一個條件就能用, 還有許多該搭配觀察的訊號(否則寫個電腦程式, 設定條件運作, 所有人都回家睡覺就可以獲利了?)
反過來說, 基本分析看財報, 了解總體經濟, 都是落後指標? 當然不是, 基本分析有很大的用處, 重點在於如何使用

現在的經濟景氣環境已經和去年或近兩年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 過去有效的方法, 不論是技術分析或甚至基本分析, 在未來都不一定會相同有效
什麼狀況叫跌深? 不同的經濟環境, 不同的產業, 不同的參與玩家, 與不同的市場心理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只有在實際的投資中不斷累積與修正調整自己的經驗與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