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投資之初總想去找到能夠獲利的公式; 例如技術指標說在低檔黃金交叉是買點, 或是說站上某均線就可以做多...等; 或是基本面的條件, 有相關投資的書籍會整理一些基本面條件, 營收成長X%, 連幾季成長, 毛利大於xx, ...等條件; 稍複雜些的條件可能加上法人買賣超, 融資改變等資料; 因為普遍投資人對於類似此種獲利公式的渴求, 使得媒體經常出現x檔營收成長法人買超股...之類的標題; 只是類似這樣的公式有用嗎? 投資非得要去找公式嗎?

投資人對於獲利公式的渴求, 原因或許來自於我們的學習背景; 在考試制度下的學習, 就是公式導向的學習, 不一定得完全理解內容, 只要公式背熟一樣可以表現得不錯, 也可以稍投機取巧省得費心理解; 之後便養成普遍的解決問題習慣--找公式; 投資學習的書籍也經常有類似的訴求, XX投資法, XX交易法則, X年獲利XX倍的保證...等; 投資最好是能夠程式交易, 把小錢丟進去一個程式運作的黑盒子, 然後這個黑盒子就能不斷滾出源源不絕的鈔票, 這樣的黑盒子存不存在? 我是還沒見過有這樣的黑盒子, 如果有這樣的黑盒子, 它應該是世界首富

回到公式形成的背景來思考; 公式的存在是為了描述與解釋問題與其背後的邏輯, 例如數學的微分可以在物理領域中代表速度, 也可以在經濟領域描述價格彈性, 它們背後相同的邏輯是相對位置的改變程度; 假設有投資獲利的公式, 它的必須能夠完全解釋, 表達市場的邏輯, 同時市場也必須隨著某種邏輯波動而從不發生異常; 市場可能從來都不發生一般人們認知中的邏輯異常嗎? 底下摘錄兩則新聞, 和巴菲特的投資進出有關, 思考一下究竟是巴菲特錯了, 還是市場的邏輯出現了異常?

(2007.11.16)分析師表示,歐美投資銀行第四季仍將繼續打銷龐大的次貸損失,而投資之神巴菲特也趁投資銀行股價低迷之際,大舉加碼金融股。
(2007.11.06)中石化為例,其市值高達一兆美元,比俄羅斯股市市值還高,也比艾克森石油公司和奇異電器市值總合還高,但中石化的營收僅為艾克森石油的四分之一,本益比為五十五倍,高於艾克森石油的十三倍。巴菲特就說,中國股市今年已飆漲一倍,A股正出現泡沫化,未來升值的空間不大。巴菲特已事先賣掉持有的中石化股權。

以巴菲特的投資紀錄來看, 他對的機率還蠻高的; 也就是市場的邏輯其實經常出現異常, 讓巴菲特有機可乘藉以成就其財富; 市場的邏輯既然經常會出現異常, 也就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程式運作而獲利的黑盒子; 那些X年獲利XX倍的什麼交易法則, 經常也就只是別人腦袋中的黑盒子, 而不是能夠讓其他人依據而複製獲利的法則了
為什麼總有人希望能找出一些固定的交易法則而複製其獲利模式? 或是希望能藉由固定程式運作來投資獲利? 因為市場太複雜, 變數太多, 不想花腦筋與時間或精力去理解, 只好稍投機取巧去找固定的法則; 其實最後的結果, 就像學生時代未能理解原理, 而直接背數學或物理公式, 當條件不變時, 只要帶公式就得到正確解答, 但只要條件稍微改變, 若無法從公式背後的原理去解答, 只一層不變的帶公式一定出錯

巴菲特能夠藉投資獲利成就財富, 顯然也存在其投資獲利的模式, 但一般卻少人稱其模式叫"交易法則", 而多稱為"投資哲學"; 不稱"法則"是因為很難以公式的方式複製, 稱之為"哲學"則是因為具有一定的邏輯與想法; 每個人因為不同的性格與背景環境, 都會有其獨特的邏輯與想法, 應對市場的波動也就會有不同的做法, 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投資哲學, 但很難整理出固定的法則讓別人複製

投資難以歸納條例, 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去發展應對市場的策略; 學習投資之初總想去找到能夠獲利的公式; 其實投資獲利的黑盒子就在自己的腦袋裡面, 而必須努力去理解這個黑盒子的運作原理才會運用; 如果投機取巧要借不屬自己的黑盒子來獲利, 只要條件稍微改變, 若無法從公式背後的原理去解答, 只一層不變的帶公式一定出錯

本文已發表於: 總幹事投資筆記--耕讀生活; 回應請至下方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article_id=117186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